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肃的意思、三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肃的解释

三度肃拜。拜不低头,惟直身肃容而手至地为肃拜。《左传·成公十六年》:“三肃使者而退。”《国语·晋语六》:“为使者故,敢三肃之。” 韦昭 注:“肃拜,下手至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肃”是古代礼仪中的特殊仪制,指连续三次行肃拜礼的动作规范。《周礼·春官》记载“辨九拜,三曰肃拜”,郑玄注“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撎是也”。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1. 仪制程序

    行拜礼时需三次整理衣冠、调整笏板位置,每次肃立后以双手交叠于胸前行揖礼,体现“事不过三”的礼法约束。宋代《政和五礼新仪》载“凡大朝会,侍从官皆三肃殿阶下”。

  2. 伦理象征

    《礼记正义》疏解“三肃”暗含天地人三才之道,初次肃立敬天,二次俯首法地,三次揖让尊人,形成完整的宇宙观表达体系。

  3. 军事应用

    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记录军队接令时“三肃刀”制度:将士闻令即刻三次擦拭佩刀表示整装待发,此制后被纳入清代绿营操典。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于方言敬语,如闽南地区婚俗中“三肃请”仪式,源自《朱子家礼》迎亲古礼的当代遗存。

网络扩展解释

“三肃”是古代礼仪中的特定动作,指三度肃拜,主要用于正式场合表达敬意。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连续三次行肃拜礼。肃拜是古代九拜之一,行礼时身体直立,保持庄重仪态,双手下垂至地,但无需低头。这一动作强调对受礼者的尊重,常见于外交或重要仪式中。

  2. 动作规范与出处

    • 根据《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三肃使者而退”,描述使者在正式场合行三次肃拜后告退。
    • 《国语·晋语六》中也有类似记载:“为使者故,敢三肃之”,韦昭注解称“肃拜,下手至地”,说明动作的规范性。
  3. 延伸意义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多次严肃”,强调态度郑重,但这一用法并非古籍原意,需结合语境区分。

  4. 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交往,如接见使者、祭祀等庄重场合,体现礼制文化的严谨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礼仪细节,可参考《左传》《国语》相关章节,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跋敕悲不自胜辈起边绩逼邻冰儿避强打弱彩绣阐扬撑拏琛缡揰挏踹看脣紧底老断用房庙风雨对床覆敦公産勾曲管带柜桌古是今非姑纵海月翰词豪吞黑帖结舌杜口旌羽金聚急煞计事羁锁决罚开秋扣楫中流宽打周遭烂银盘评量批行普覆切镂汽化热劝业场觑望趋迎守兵宋刻讬咎拖拉机五达道无所住舞文弄墨矹矹下层林虾蟇车小生意饩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