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谦恭庄敬。《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既正位宫闈,愈自谦肃。” 宋 秦观 《代贺皇太妃受册表》:“动静谦肃之风,形于六寝。”
“谦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ān sù,由“谦”与“肃”二字组合而成,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谦恭庄敬”的态度,即既保持谦虚,又兼具庄重与恭敬的仪态。这一词语常用于形容人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的内外一致的修养。
字义分解
文献引证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皇后纪上》,描述东汉明德皇后马氏“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体现其身处高位仍自持谦卑的品德。宋代秦观在《代贺皇太妃受册表》中也用“动静谦肃之风”形容礼仪风范。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人处理事务或与人交往时的态度,例如:
谦肃融合了谦虚与庄重的双重内涵,既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美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与自我修养的体现。
谦肃(qiān sù),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谦虚庄重、恭敬严肃的态度。
谦肃的拆分部首为讠(言字旁)和⺼(肉字旁),总共由11个笔画组成。
谦肃二字的来源比较简单,谦源自于“千言之谦”,肃源自于“戍肃”。
在繁体字中,谦肃的写法为謙肅。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谦肃的写法有所不同。谦的古代写法为虔,肃的古代写法为肅。
1. 他的谦肃态度令人钦佩。
2. 在庄重谦肃的氛围下,会议圆满成功。
谦恭、虚怀若谷、肃穆、谦逊
庄重、恭敬、恭谨、谦虚
张扬、狂妄、放肆、傲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