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郑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 郑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颖达 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於辟廱。”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其以 祥 ( 王祥 )为三老, 小同 ( 郑小同 )为五更。”《北史·魏纪三》:“以 尉元 为三老, 游明根 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
“三老五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尊老制度,主要用于彰显统治者对德高望重长者的礼遇。以下是详细解释:
“三老”和“五更”是古代天子为推行孝道而设立的荣誉职位,通常由退休的年老官员担任。天子以父兄之礼尊养他们,以此教化天下百姓重视孝悌伦理。
这一制度通过礼仪化的尊老行为(如宴会、天子亲自奉食),强化了儒家伦理中的孝悌观念,成为古代社会治理和道德教化的组成部分。
作为成语,“三老五更”现多用于书面语,代指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尊养传统,例如:“公司效仿古制,以三老五更之礼对待退休专家。”
扩展阅读:若需了解更具体的仪式流程或历代演变,可参考《礼记》原文及郑玄注疏(来源1、5、6)。
《三老五更》一词意思是形容时间很晚,也可以用来形容夜间工作或者熬夜加班的情况。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三」和「老」,部首分别是「一」和「老」,笔画分别是2和5。来源于古代的日夜分制,早晨5点到7点是丑时(以子时为始,依次为子、丑、寅、卯……),因此把这个时段称为「老」,夜晚11点到1点是酉时,因此把这个时段称为「更」,而丑时到酉时一共是8个时辰,也就是「三老五更」。
在繁体中,「三老五更」的写法没有区别,仍然是「三老五更」。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也沿用这个形式。不过,在一些古文献中,会把它写为「參老五更」,其中「參」的字形类似于「参」,读音也类似于「参」。但这种写法较少见,一般仍然使用「三老五更」。
下面是一个例句,说明了「三老五更」的用法:
小明:你昨天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疲惫?
小红:我昨晚加班到「三老五更」才回家。
一些和「三老五更」有关的组词有:三更半夜、夜以继日、深夜、过夜、宵禁等。近义词可以是:熬夜、通宵等。反义词可以是:早起、清晨等。
蚌螺板头硩蔟谶瑞抽冯出句村夫野老怠皇单身迭出端视趸积凤头钗港澳同胞干急挂阂怪幻鼓作寒云豪儁洪溶回慝颉亢击披絶交书开锁猪糠覈坤枢凉叶廉裾灵若灵象零珠碎玉留遗梨窝谬盭密院没乱杀愆失千霜谦驯倾豁穷兵起寝群英会驱衆赏觌赏美赡振深溪市门叟叟隋衅天驷痛怛吐番相徉衔思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