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藻之一种。水蕰的俗称。形如鱼鳃,故称。又名牛尾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水藻》:“藻有二种,水中甚多。水藻叶长二三寸,两两对生,即马藻也。聚藻叶细,如丝及鱼鳃状,节节连生,即水蕰也,俗名鳃草,又名牛尾蕰是矣。”
鳃草(sāi cǎo)是一种水藻类植物,其名称来源于其形态特征和传统文献记载。以下是综合解释:
定义与别名
鳃草是水藻的一种,属于聚藻类,因形似鱼鳃而得名。它也被称为水蕰或牛尾蕰,常见于古籍中对水生植物的描述。
形态特征
其叶片细长如丝,节节相连,长度可达数寸至数十节,整体蓬松柔软。这种结构使其在水中呈现鱼鳃般的丝状形态。
文献记载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八·水藻》中明确区分了两种藻类:马藻和聚藻(即鳃草),并描述了其外观差异。此外,《尔雅》中提到的“牛藻”也指向此类植物。
名称解析
此词现多用于植物学或古籍研究领域,日常使用较少。如需进一步了解形态细节,可参考《本草纲目》原文或水生植物图谱。
《鳃草》是一个词语,意指生长在水中的一种水生植物。它通常指的是湖泊、河流或池塘中的一种水生植物,它的根部和茎都在水下生长,通常会出现在水面上的鱼类鳃的附近,因此得名为鳃草。
《鳃草》的拆分部首是“鱼”,它是一个意符。它的笔画数为15,其中“鱼”的部分占据了3个笔画,而“草”的部分占据了12个笔画。
《鳃草》一词的来源比较明显,它是由“鳃”和“草”两个字组成的。其中,“鳃”意为鱼的呼吸器官,而“草”则代表着水生植物。结合起来,就是指生长在水中与鱼的鳃相关的水生植物。
《鳃草》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鰓草」,字形相对于简体字有一定的改变,但其意思和词义完全一致。
在古代,人们对《鳃草》的描述写法并非固定的,不同的人会使用不同的字形来表达。但总体而言,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大致相同,只是字形上可能有些许变化。
1. 池塘里的鳃草越长越茂盛,给鱼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2. 这个湖泊中的鳃草十分茂盛,成了鲤鱼和草鱼的主要食物来源。
3. 秋天来临时,湖面上的鳃草变得金黄,景色非常美丽。
1. 草丛:指生长在一起形成丛生状的草。
2. 水生: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或动物。
3. 植物:指自然界中一种有机体,能自主进行光合作用并具有生长、繁殖能力。
1. 近义词:水草、水生植物。
2. 反义词:陆地植物、陆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