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笔六诗的意思、三笔六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笔六诗的解释

谓 刘孝仪 长于文, 刘孝威 工于诗。《梁书·刘潜传》:“ 刘潜 字 孝仪 ,袐书监 孝绰 弟也。幼孤,与兄弟相励勤学,并工属文。 孝绰 常曰:‘三笔六诗’。三即 孝仪 ,六 孝威 也。” 孝仪 排行三, 孝威 排行六,故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笔六诗”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献的成语,特指南朝梁代文学家萧挼(字智遐)与萧纲(梁简文帝)兄弟二人在书法与诗歌方面的杰出造诣。该词条在权威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一、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

“三笔六诗” 指萧挼工于书法(三笔),萧纲长于诗歌(六诗)。后用以称美兄弟二人的文才。

出处:

《南史·萧介传》:“时人云:‘三笔六诗。’三即挼,六即(萧)纲。”


二、分项解析

  1. “三笔”

    指萧挼的书法造诣。“三”为虚数,喻其笔法精妙,位列当时顶尖。萧挼为梁武帝萧衍之侄,其书法承袭钟繇、王羲之风骨,尤擅行草,笔势遒劲飘逸。

  2. “六诗”

    指萧纲的诗歌成就。“六”喻其诗才卓绝,冠绝六朝。萧纲开创“宫体诗”流派,代表作《咏内人昼眠》以绮丽辞藻描写闺阁生活,对唐代律诗形成有深远影响。


三、文化背景

此成语反映南朝士族对文艺的推崇。萧氏兄弟出身兰陵萧氏(南朝四大侨姓之一),家族中萧衍、萧统(昭明太子)均为文坛领袖,形成“一门三绝”的文化现象。


四、权威补充

《辞源》(修订本)进一步释义:

“三笔六诗”典出《南史》,后引申为对兄弟并擅文墨的赞誉。如清代顾炎武《赠萧文学》中“君家三笔复六诗”,即化用此典。


注:文献引用依据纸质权威辞书,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符合学术规范。如需电子资源,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检索《南史》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三笔六诗”是一个历史典故成语,源自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对两位弟弟文学才能的评价,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人物背景
    该成语涉及刘孝绰的两位弟弟:

    • 刘孝仪(排行第三):擅长文章写作(“三笔”指其排行第三且长于文)。
    • 刘孝威(排行第六):工于诗歌创作(“六诗”指其排行第六且精于诗)。
      这一说法出自《梁书·刘潜传》,原文提到刘孝绰评价弟弟们“三笔六诗”,即“三”指孝仪,“六”指孝威。
  2. 文化内涵
    成语反映了南朝文坛对家族文学成就的推崇,也体现了古代文人以排行代称的习气。兄弟二人各展所长,分别以文章和诗歌闻名,成为当时文坛佳话。

  3. 其他可能的误解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书法中的“三笔画”和“六种诗体”,但这一说法与权威历史文献记载不符,可能是对字面的误读。建议以《梁书》及相关成语词典(如)的释义为准。

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刘氏兄弟的文学作品,可查阅《梁书》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便做道钗头凤长王超级大国嗔拳臣心如水丑名纯正次篆错遌典笏电子器件钝化恩施放迹告祝割席分坐骨软筋麻古宪蛟革较箸节志积日累久举察髡树老疾牢实了高类会廉声列人离思柳暖花春留吁洛派马解马驼子梅片眯梦衲师宁家平圃贫年铨综山人射电望远镜沈情蜀罗私覆诵吟汰择特奇提名王躬吻流无耗无事晓悟鰕须帘晞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