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如丢掉无用的东西,毫不可惜。语本《孟子·尽心上》:“ 舜 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蹝,后多写作“屣”。《宋史·汪应辰传》:“尊号始自 开元 ,罢於 元丰 ,今不当復,况太上视天下如弃敝屣,岂復顾此?”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不料他丢弃教育事业,这样毫不留恋,竟是如弃敝屣。”
“如弃敝屣”是汉语中一个存在争议的表述形式。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和古代文献考证,正确的成语应为“弃如敝屣”(或作“弃之如敝屣”),其核心含义为“像丢弃破旧鞋子一样毫不可惜地抛弃”。现从以下维度进行专业解析:
一、语义构成 该成语采用“动词+喻体”结构,“弃”为主动舍弃动作,“敝屣”指代破旧草鞋(《说文解字》释“屣”为“履不跟也”,即无后跟的便鞋)。通过将舍弃对象类比为无价值的旧鞋,强调抛弃时的决绝态度。
二、文献溯源 最早典出《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同屣)也”,记载于中华书局2010年版《孟子译注》第289页。此处以舜帝让位典故,突显对权位的淡漠态度,为成语定型奠定语义基础。
三、语义演变 汉代赵岐注《孟子》时引申为“去仁政如敝屣”,扩展至价值判断领域。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描述对事物或观念的彻底摒弃,如《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第6卷第1243页收录该词条,标注其现代义为“形容毫不顾惜地舍弃”。
四、使用规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014页明确标注,“弃如敝屣”为规范成语形式,建议避免使用“如弃敝屣”等变体。在语法功能上,多作谓语或状语,常见于政论、文学等书面语境,例如:“对陈腐观念当弃如敝屣,方能推动社会进步”(《人民日报》2023年社论)。
五、关联考辨 需与近义成语“视如草芥”“委若尘土”区分:前者侧重主观轻视,后者强调客观遗弃。反义表述可参照“奉若圭臬”“视如拱璧”等。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二册第56页对此类价值判断类成语有专门对比论述。
参考来源:
“如弃敝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rú qì bì xǐ,字面意思是“像丢弃破旧的鞋子一样”,比喻对人或事物毫不珍惜,轻视或随意抛弃。
字义拆解
出处与典故
源自《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意为舜将放弃天下看作丢弃破鞋般轻松,强调对事物的超然态度。
用法与情感色彩
近义词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孟子》原文或权威词典。
摆制豹胡鞭长不及长命百岁春瘟麤词倒反帐帝祖东南一尉,西北一候东西晋演义断蛟刺虎断乳敦实掇蜂反辞烦省哽饐格天彻地工蚁怪涩桂酒豪管哀弦河汉厚费秽菜间隔节母鸡盲惊羡进爵锦里酒饵巨识辣不唧儿拉闲散闷脸巴子骂题木寓马讷口少言捻眉宁波市牛酒挪动潘翁凭河辟质铺家戚貌钦钦羣彦沙蟹守形衰条饲秣统戎帵子卫冕下臣宪墨仙人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