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辟积。辟,通“ 襞 ”。《仪礼·既夕礼》“有前后裳,不辟,长及觳” 汉 郑玄 注:“不辟质也。觳,足跗也。” 贾公彦 疏:“云不辟质也者,以其凡男子裳不连衣,故皆前三幅,后四幅,辟积其腰閒,示文。今此亦前三后四,不辟积者,以其一服不动,不假上狭下宽也。”
“辟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典籍出处
出自《仪礼·既夕礼》中“有前后裳,不辟,长及觳”,汉代郑玄注释为“不辟质也”,指丧服的下裳(裙子)未做褶皱处理,直接长至脚背(觳即足跗)。
古代服饰背景
通常男子裳由前、后两片布拼接,前三幅、后四幅,腰部通过褶皱(辟积)形成上窄下宽的样式以显文饰。但丧服因形制简朴,省去褶皱,保持布料自然垂落。
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例句,可参考《仪礼》相关注释及汉唐经学家的解读。
「辟质」(bì zhì)一词由两个字组成,即「辟」和「质」。
「辟」的部首为「辛」,总笔画数为13,其繁体为「闢」。
「质」的部首为「贝」,总笔画数为9,其繁体为「質」。
「辟质」一词源自于《左传·僖公十一年》:“辟,以為鬼神也。”这句话意思是指「辟」是指来自于鬼神的。后来,「辟质」也被引用为解放内心本性,追求自由和真实的行为。
古代汉字中,「辟」的写法为「辛」上加「白」,用于表示排除、分开的意思。
「质」的古代汉字写法为「豸」和「贝」的合体,「质」指的是品质、本质。它还有一个繁体形式为「質」。
以下是一些关于「辟质」的例句:
1. 在追求真实的道路上,他始终秉持着辟质的精神。
2. 他通过辟质的努力,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辟谣、辟邪、辟谷、辟迹
开发自己、突破束缚、解放自我
约束自我、拘泥成规、束缚内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