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寤的意思、发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寤的解释

(1).醒悟;理解。《汉书·长沙定王刘发传》“及生子,因名曰 发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张晏 曰:“ 长沙王 生,乃发寤己之繆幸 唐姬 。”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灭凶竖,朝庭宴安。”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不识撑犁》:“《玄晏春秋》曰:予读《匈奴传》,不识撑犂孤涂之事。有胡奴执灯,顾而问之。奴曰:‘撑犂,天子也; 匈奴 号撑犂,犹 汉 人称天子也。’於是旷然发寤。”

(2).使醒悟。《新唐书·姚崇传》:“今赖天之灵,发寤陛下,凶竖歼夷,朝廷乂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发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指从迷惑或蒙昧状态中觉醒、醒悟。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本义:觉醒,醒悟 指从睡梦、昏迷或不清醒的状态中恢复知觉,引申为在思想认识上由迷惑转为明白。

例:《后汉书·隗嚣传》:"觉悟之徒,则复贡其忠,延颈企踵,惟恐不及。"(此处"觉悟"与"发寤"义近,指政治上的醒悟)

二、引申义:启发,使领悟 指通过教育、开导或外部事件触发,使人明白道理或认清真相。

例:王力《古代汉语》在分析词义演变时指出,部分动词具有"使动"用法,"发寤"可理解为"使…觉醒"

三、现代汉语中的定位 该词属文言遗存,多见于古籍及学术论述,日常口语已罕用。《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标注为书面语词,释义侧重"醒悟"义

四、经典用例解析 《汉书·武五子传》:"是时上未立太子,旦自以次第当立,上书求入宿卫。上怒,下其书… 旦得书,以符玺属医工长,谢相二千石曰:'奉职不谨,死矣!'即以绶自绞… 夫人随旦自杀者二十余人。天子加恩,赦王太子建为庶人。赐旦谥曰剌王。" 颜师古注此事件时云:"旦忽发寤,惧罪自裁。" 此处"发寤"指燕王刘旦在接到武帝斥责诏书后,突然醒悟到罪责难逃而自杀


主要参考来源:

  1. 汉典网《汉语大词典》"发寤"词条(www.zdic.net/hans/发寤
  2.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常用词释义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书面语词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发寤”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字源和古汉语用法分析:

  1. 字义拆解:

    • 发:本义为“开始、开启”,引申为“启发、产生”。
    • 寤:古义为“睡醒”,后通“悟”,表示“醒悟、明白”。
  2. 组合含义: 两字结合可理解为“从蒙昧中觉醒”或“受到启发而领悟”。例如:

    • 《汉书·晁错传》中“未寤”即指“未醒悟”。
    • 在古文中,“发寤”可能与“发悟”互通,表示通过外界启示或自我反思而获得顿悟。
  3. 使用建议: 由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若需表达类似含义,更常见的词汇是“醒悟”“觉悟”或“启发”。若为古籍阅读中遇到的词汇,需结合具体上下文进一步分析。

若您提供的词存在拼写疑问(如是否为“发悟”或“发寤”),建议核对原文后再确认具体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包缠北极饼炉博学宏才成批池鱼之虑出凡入胜储聚储体从犯猝迫倒反帐雕鹫督促風餐风柯奉若神明分绝附炎趋热轨容好过龁咬赫濯红釭欢蹦乱跳监送髻丛戒警介山之志裤头老叔两脚居间连环画烈焰棂床论年满不在乎南朝420—589遣昼荞面轻敲缓击奇巧秋鸿取快一时甩卖四寸珠太公望滩碛搨书手填噎偷暇驼蹄鷄抏獘王体惟利是营无父下哺瞎子摸象赩炽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