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俗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绛囊盛茱萸,登高山,饮菊酒,谓可以避邪免灾。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重阳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竹阴读画》:“而且我在几天前的重九登高的时候,分明是从这儿经过过的,那真可算是‘过门而不入’了。”
“重九登高”是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的传统习俗,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指旧时人们在重阳节佩戴茱萸囊、登高山、饮菊花酒,以祈求避邪消灾的习俗。这一活动源于古人对自然节气的观察和驱灾祈福的信仰。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人桓景受道士费长房指点,于九月九日携全家登高避灾,回家后发现牲畜暴毙,灾祸因此转移。后世效仿,形成登高习俗。
如今,重阳登高更多体现为健康祈福和家庭团聚,部分地区仍保留传统仪式,如香港的“重阳山祭”。
注:如需完整文献或不同地区习俗差异,可参考《续齐谐记》及相关民俗研究(来源:、3、9)。
《重九登高》是指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游玩的活动。
《重九登高》的拆分部首是“重”和“九”,其中“重”的部首是“里”,笔画数为9,“九”的部首是“乙”,笔画数为1。
《重九登高》这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认为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阳气正盛,是登高的好时机。
在繁体字中,《重九登高》的写法是《重九登高》。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不过,《重九登高》这个词的基本形态和现代写法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今天是重九登高的好日子,我们一起去山上享受秋天的美景吧!
与《重九登高》相关的组词有:登高、九月初九。
近义词可以是:九月初,重阳节。
反义词可能是:室内活动, 宅在家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