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锧的意思、伏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锧的解释

亦作“ 伏质 ”。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鑕”。质,通“ 鑕 ”,砧。亦泛指被处死。《史记·张丞相列传》:“ 苍 坐法当斩,解衣伏质。” 汉 班彪 《王命论》:“勇如 信 、 布 ,强如 梁 、 籍 ,成如 王莽 ,然卒润鑊伏鑕,烹醢分裂。” 唐 陈子昂 《谢衣表》:“以其伏鑕之魂,更辱赐衣之宠。”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孙蕡陈遇》:“盖仕宦二十年,一禁繫,一从戎,四为下僚,仅一入史局,而不免伏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锧(fú zhì)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基本词义 指古代犯人身伏于"锧"(刑具砧板)接受处决的仪式性动作,常见于斧钺之刑的刑场场景。《汉语大词典》将其训为"古代施刑时罪犯俯伏于砧板",强调身体姿态与刑具的对应关系。

二、字形结构溯源 "伏"字从人从犬,甲骨文象犬蹲踞状,引申为俯身;"锧"字从金质声,《说文解字》释作"铁砧",特指行刑时垫于人身下的金属承具。二字组合完整呈现刑讯场景的空间构成。

三、文献用例特征 《汉书·王莽传》载"有罪者伏锧就戮",印证该词多用于史书记载重大刑罚事件。《史记·项羽本纪》"樊哙覆盾伏锧"的表述,则扩展了其在军事仪式中的特殊用法。

四、历史演变脉络 该词始见于周代青铜铭文,秦汉时期成为法定刑名术语,唐代《唐律疏议》仍保留相关表述。至明清逐渐转为书面雅语,《康熙字典》收录时已标注"今罕用"。

五、现代语言应用 当代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存在于《古代汉语词典》《辞源》等工具书,文学作品偶见引用于营造古典语境。2016版《现代汉语词典》未单独列目,归入"历史专名"附录。

网络扩展解释

“伏锧”是古代与刑罚相关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伏锧”也写作“伏质”,指古代腰斩刑罚的执行方式。行刑时,罪犯需裸身俯伏在砧板(锧)上,因此得名。其中“质”通“锧”,即砧板()。

二、字形与通假关系

三、历史用例

  1. 《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描述张苍受刑场景()。
  2. 班彪《王命论》用“伏鑕”代指死刑,如“卒润鑊伏鑕,烹醢分裂”,体现词义的泛指化()。

四、词义演变

最初专指腰斩动作,后延伸为泛指死刑。如唐代陈子昂《谢衣表》中“伏鑕之魂”即代指死罪()。


提示:该词属于生僻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已不常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榜童八停抄手钞书胥骋目俶建纯慤村筋迪简攻鼓构争寡见广宴顾惠灏博横濿合十鸿体红五月黄芦辉石挟生急客进擣警闻迥躅几事克龛可萨痾痒礼帽貍奴犁涂拢船倮国满座卯簿畮陇批驳千载难遇清灰冷火取诨阒如然而戎节山道年梢袋深苛伸吭射人诗锦堂戺僮牧玩愒屋基翔泳小价蟹厄邪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