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伏质 ”。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鑕”。质,通“ 鑕 ”,砧。亦泛指被处死。《史记·张丞相列传》:“ 苍 坐法当斩,解衣伏质。” 汉 班彪 《王命论》:“勇如 信 、 布 ,强如 梁 、 籍 ,成如 王莽 ,然卒润鑊伏鑕,烹醢分裂。” 唐 陈子昂 《谢衣表》:“以其伏鑕之魂,更辱赐衣之宠。”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孙蕡陈遇》:“盖仕宦二十年,一禁繫,一从戎,四为下僚,仅一入史局,而不免伏鑕。”
“伏锧”是古代与刑罚相关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伏锧”也写作“伏质”,指古代腰斩刑罚的执行方式。行刑时,罪犯需裸身俯伏在砧板(锧)上,因此得名。其中“质”通“锧”,即砧板()。
最初专指腰斩动作,后延伸为泛指死刑。如唐代陈子昂《谢衣表》中“伏鑕之魂”即代指死罪()。
提示:该词属于生僻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已不常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原始史料。
《伏锧》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的意思是“俯身跪拜”或“跪着”。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构造和例句。
《伏锧》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第一个部首是“人”字旁,表示人,第二个部首是“金”字下面的“钅”部,表示金属。
《伏锧》一共由11个笔画组成。第一划是写“卜”字的下面一横,从左上到右下,之后接着写下面一横,从左到右,一共写了10个点,最后写一个横。
《伏锧》一词的源自古代的书面语。《伏锧》在繁体字中保持不变,没有不同的写法。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在有一些区别。我们知道,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性过程,字形的发展与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时候写《伏锧》的字形与现在基本相同,保留了现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笔画。
以下是几个使用《伏锧》的例句:
1. 在庙宇前,许多人会伏锧祈福。
2. 求婚的时候,他伏锧向女友表达了他的爱意。
3. 这位老人每天早上都会伏锧祷告。
《伏锧》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不同的词汇,例如:“伏地”,“跪拜”等。
与《伏锧》意思接近的词有:“下跪”,“顶礼膜拜”等。
与《伏锧》意思相反的词有:“坚持立正”,“站立”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