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苁蓉的意思、肉苁蓉的详细解释
肉苁蓉的解释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呈块状,肉质,茎圆柱形,叶片鳞状,叶与茎黄褐色,花暗紫色。茎可入药,性微温味甘,中医用做强壮剂和止血剂。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肉苁蓉》。
词语分解
- 肉的解释 肉 ò 人或动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肉体。肉类。肉食。肌肉。肉票(被盗匪掳去的人,盗匪借以向他的家属勒索钱财)。肉身(佛教指肉体)。 果实中*********的部分:桂圆肉。冬瓜肉厚。 果实不脆,不酥:肉瓤西瓜
- 苁蓉的解释 中药。一种寄生植物,叶、茎黄褐色,花淡紫色详细解释药草。草苁蓉、肉苁蓉的统称。《神农本草经》卷一“肉松容:味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癥瘕,久服轻身”
专业解析
肉苁蓉(学名:Cistanche deserticola)是列当科肉苁蓉属的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汉语名称源于其肉质茎形态特征及药用功能。《中华本草》记载其别名“苁蓉”取自“从容”谐音,形容其药性温和滋补而不峻猛。该植物多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主产于中国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地区,古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药材,称其“补五脏,益精气,久服轻身”。
从药用价值分析,肉苁蓉含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类等活性成分,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其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肠燥便秘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善性功能及神经保护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中草药》等核心期刊。
在传统文化中,肉苁蓉素有“沙漠人参”美誉。《本草纲目》详述其“滋肾补精血要药”,古代丝绸之路商队常携带作滋补品。2020年版《中国植物志》修订了其分类地位,确认其生态特性与寄生专一性。目前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资源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对“肉苁蓉”一词的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读音
- 读音:“苁”正确读音为cōng(非“cóng”),全词读作ròu cōng róng。
- 命名由来:因肉质茎入药,且药性“从容和缓”(补而不峻),故得名。
二、植物学特征
- 分类:列当科肉苁蓉属高大草本植物,为寄生植物,寄生于沙漠梭梭或白梭梭根部。
- 形态:
- 茎肉质,扁圆柱形,表面密布棕褐色鳞叶,断面可见波状环纹维管束。
- 花期5-6月,穗状花序,花色淡黄白或紫,果期6-8月。
- 分布:主产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等干旱沙漠地区,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三、药用价值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补肾壮阳:调理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不孕等。
- 润肠通便:改善肠道干燥型便秘。
- 益精血:适用于精血亏虚、早衰、筋骨无力等症。
- 用法:可煎服、泡酒、制胶囊,或用于药膳(如与羊肉同炖)。
四、历史与文化地位
- 古籍记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其“平补之剂,温而不热”。
- 别称:因功效卓著且生长于沙漠,被誉为“沙漠人参”。
- 传说:蒙古文化中视为神物,传为成吉思汗的“天赐神药”。
五、保护与现状
- 濒危原因:过度采挖导致野生资源锐减,目前为濒危物种。
- 保护措施:需合法种植与采收,禁止盗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配伍应用或具体方剂,可参考《本草纲目》等典籍或咨询中医师。
别人正在浏览...
榜女遍叠不知所云插队落户搀摵扯拉乘槎称列崇旷穿崩龊龊从服从亲翠幌摧屈倒嚼黩烦恩德敷畅妇孺酣饮护获篲篠回腰齑葛靖享救活究尽俊上可是么恪遵馈贽拉买卖孋戎流水对脔脔牦缨免绖詺侮名心虐世聂切篇末品验批准清凉宫勤雨起人日德溶合孺子可教时来运来脽上调风徒读父书相辅相成衔接仙游寺嚣薄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