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插队落户的意思、插队落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插队落户的解释

“十年浩劫”时,将知识青年、干部等安插到农村生产队落户,参加农业劳动。 巴金 《随想录·怀念萧珊二》:“出乎意外,第二天一早,我那个插队落户的儿子在我们房间里出现了。”亦省作“ 插队 ”。 陈建功 《飘落的花头巾》一:“我在一九六七年去插队时,妈妈已经让人整死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插队落户”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主要指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城市前往农村定居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社会运动。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 词汇本义与结构

二、 历史背景与核心内涵

该词汇是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称“上山下乡”)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1968年至1978年间达到高潮。其核心内涵包括:

  1. 人口迁移: 大规模的城市青年(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被有组织地迁移到农村、边疆地区。
  2. 户籍变更: 迁移伴随着户籍关系的正式转移,从城市户口变为农村户口。
  3. 劳动安置: 青年们被编入农村生产队(或国营农场、建设兵团),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接受“再教育”。
  4. 长期定居: “落户”意味着这不是短期的社会实践或锻炼,而是被期望长期甚至永久地在农村生活、扎根。

三、 社会意义与影响

“插队落户”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其目标与影响是多方面的:

  1.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当时城市就业岗位有限,无法容纳大量新增劳动力(参考来源: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2. 促进农村/边疆发展: 试图通过输送知识青年,为相对落后的农村和边疆地区带去文化知识和技术力量(参考来源: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
  3. 思想改造与教育: 强调让青年在艰苦环境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培养革命接班人(参考来源: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 深远社会影响: 这场运动深刻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对个人成长、家庭结构、城乡关系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都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当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

四、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插队落户”是一个承载着特定历史记忆的词汇,它精确地描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城市知识青年迁移户籍、定居农村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社会现象。它既是国家为解决特定时期社会问题(如就业、人口分布)而采取的政策手段,也是塑造一代人生命历程和集体记忆的关键事件。理解该词需置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之中。

网络扩展解释

“插队落户”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言演变来理解:

一、历史特定含义(核心释义)

指中国1960-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大规模将城市知识青年、干部等群体安置到农村生产队定居并参加农业劳动的政治运动。主要特征包括:

  1. 实施背景:与“上山下乡”运动直接相关,属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政策,涉及约1600万城市青年被分散安排到农村公社。
  2. 政策形式:与“生产建设兵团”集体安置不同,插队落户强调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融入农村生产队,部分人员甚至被要求转为农村户籍。
  3. 社会影响:这一政策改变了数百万人的命运,许多知青在改革开放后才陆续返城,成为特定时代的社会记忆符号。

二、引申比喻含义

在非历史语境中,该词可比喻通过非正规途径强行加入某个群体或系统,并最终获得合法地位的行为。例如:某些企业通过特殊渠道插队落户经济特区。


注:如需查阅具体历史档案或文学作品中关于知青生活的细节,可参考《随想录·怀念萧珊二》(巴金)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六镑子儿拔舍兵不厌权冰脑巢幕晨衙除鲠垂堂醝院单产彫癠东荣耳音防扼凡旧蚼蠋浩然巾河伯使者嘿尔喝雉后勤涣发混渎活鲅鲅矫语结盟祭肺酒缶旧服究观开成石经看街宽身括马历乱令君伦类磨踵灭顶南宋蟠满前列腺乾哑七不堪弱柳韶护石笔时式唆弄探黑白他乡遇故知铁紧土缶宛暍猥碎瓮声乌集之交仙峰寺乡贯先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