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士。《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戎卒十餘万,旌旗数百里。”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 勾践 曲躬於怒鼃,而戎卒轻死。”《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 坚 发 长安 ,戎卒六十餘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戎卒是汉语中表示“士兵”或“兵士”的复合词,特指古代军队中的普通作战人员。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分项解析:
士兵;兵卒
指军队中执行作战任务的基层人员,属军事编制的基本单位。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第102页
古代军队的泛称
可代指整体军事力量,如《后汉书》中“戎卒数十万”即指大规模部队。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2341页
本义为兵器(《说文解字》:“戎,兵也”),引申为军事、战争,如“戎马生涯”。
原指隶卒服饰(《说文解字》:“卒,隶人给事者衣”),后专指兵士,如“士卒”。
综合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发戎卒百万攻匈奴”,指征调士兵戍边。
“减省戎卒”,意为精简军队编制。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
现代汉语中“戎卒”属历史词汇,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如:
“烽火连三月,戎卒守孤城”(仿古诗句)
语用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权威参考来源:
“戎卒”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文献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戎卒(拼音:róng zú)指兵士、士兵,多用于古代军事语境。该词由“戎”(指兵器、军事)和“卒”(指士兵)组合而成,强调军队中的普通士兵群体。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戎卒十餘万,旌旗数百里。”
描述魏文帝时期大规模军队的壮观场景。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
“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餘万,骑二十七万。”
记载前秦苻坚南征时的庞大兵力。
《抱朴子·广譬》
“勾践曲躬於怒鼃,而戎卒轻死。”
以越王勾践为例,说明士兵因君主激励而奋勇作战。
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描述军队规模或士兵状态。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学术研究或特定语境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原始史料。
白剧边客冰散不赡阊门孱质趁欲重合黛蛾道边苦李点编东行西步短命独揽凡劣范器改燧更待干罢宫徵诡夺规拟桂苑滚核桃汗碱好样的诲责祸福惟人火光冲天胡头犍槌径捷鯨寇筋络空搆孔疏类味缭纠搂账面试密密丛丛目光如镜难解之谜拿问鸟注扭伤潜导擒治孺月森朗生虏生书身品思情甜醹无垒献体小词嚣闻宵鱼垂化夕寐宵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