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财货贡赋;财货赋税。《书·禹贡》:“庶士交正,底慎财赋。” 孔 传:“致所慎者,财货贡赋,言取之有节,不过度。”《新唐书·食货志》:“ 永泰 二年,分天下财赋、铸钱、常平、转运、盐铁,置二使。” 清 严允肇 《哀淮人》诗:“财赋一以空, 猗顿 皆 黔娄 。” 温靖邦 《将星在狼烟中升起》五:“调集大军会战 泸州 ,把 成都 、 川 西大片财赋之区让出,只有傻瓜才会去干!”
(2).财物。《旧唐书·郭子仪传》:“公私财赋,一皆遏絶。”《水浒传》第十六回:“我七个只有些枣子,别无甚财赋。”
财赋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考析
一、核心释义
“财赋”为复合词,由“财”(财物)与“赋”(税赋)构成,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
指国家或地方征收的财物和赋税,包括粮食、布帛、货币等实物税。如《尚书·禹贡》载“庶土交正,底慎财赋”,即指根据土地等级核定赋税。
引申为国家财政收支体系,如《宋史·食货志》称“掌天下财赋之数”,此处泛指税收与经济资源。
二、字源与构词分析
《说文解字》释为“人所宝也”,本义指一切有价值的物资。
《说文解字》注“敛也”,原指征收田税,后扩展为税收制度。《汉书·刑法志》载“税以足食,赋以足兵”,可见“赋”特指军事相关税收。
“财赋”的合成体现了古代“经济”与“税制”的紧密关联,属并列式复合词。
三、典籍例证
《史记·平准书》载“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反映财赋的征收逻辑;朱熹《论语集注》释“彻”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详述周代财赋制度。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暗含财赋合理调配的背景,柳宗元《捕蛇者说》“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则批判苛税。
学术参考来源:
“财赋”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国家或地方征收的财物税赋,强调对财政资源的集中管理。该义项源自《尚书·禹贡》中“庶士交正,底慎财赋”的记载,孔传注解为“取之有节,不过度”。例如:
指具体的金钱、物资等财富。例如: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语境中较少见,常见于历史、文学领域。其核心关联概念为“财政管理”和“物资积累”。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禹贡》《新唐书》等古籍或相关词典条目。
拔葵宝局卞随鞭行鬓鬒补官布武残坏草刷儿趁风使柁成贾嫡室蹲子多棱镜发愤忘食奉勅感光材料高士冠裳呵壁问天河臣黑会后镇画龙麾斥悔过自责郡兵苛克客袍可胜鵾絃揽活榴皮字理证垄竈楼板搂搜卖官鬻狱髦徒民词漠不相关男孩闹酸款袅娜日躔弱约骚屑上羾慎毖势峰天工人代停直通患偷懦托里顽抗文明棍无从向非谐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