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曲礼的意思、曲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曲礼的解释

(1).《仪礼》的别名。《仪礼·士冠礼》“仪礼” 唐 贾公彦 疏:“且《仪礼》亦名《曲礼》,故《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郑 注云:‘曲犹事也。’事礼谓今礼也,其中事仪三千,言仪者见行事有威仪,言曲者见行事有屈曲,故有二名也。”

(2).《礼记》篇名。以其委曲说吉、凶、宾、军、嘉五礼之事,故名《曲礼》。参阅《礼记·曲礼上》 孔颖达 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曲礼》是《礼记》中的核心篇章之一,其名称源于“曲”字的古义,指代细微、周详的礼仪规范。根据《汉语大词典》,“曲”在此处引申为“详尽、具体”,而“礼”则指代古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准则。该篇内容以“毋不敬”开篇,系统记载了周代士大夫阶层的日常行为规范,涵盖言语、饮食、居处、祭祀等生活场景。

从文献学角度分析,《曲礼》的记载具有三重内涵:其一为“仪节之细”,如《礼记注疏》所述“委曲说礼之事”,强调具体场景下的动作规范;其二为“道德之本”,清代学者孙希旦指出其“所以立体”的功能,即通过细节培养道德自觉;其三为“教化之基”,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这些规范构成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基础架构。

该篇包含的200余条具体规范,如“坐毋箕”“食毋啮骨”等,既反映了先秦社会的等级制度,也体现了“自卑而尊人”的伦理思想。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特别强调,《曲礼》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具有“活化石”价值,其记载的揖让之仪、应对之辞,实为解读周代文明的重要密码。

现代礼学研究证实,《曲礼》的诸多条款源自甲骨文记载的祭祀仪轨,经西周礼官整理后形成系统文本。如“户外有二屦”的入户规范,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所述宾礼制度存在明显承继关系。当代学者彭林在《中华传统礼仪概要》中指出,这些看似繁琐的规范实为“文明的外化形式”,通过重复性仪节培养道德自律。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曲礼”的词义解释,综合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析:

一、作为《仪礼》的别名 《仪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原名《礼》或《士礼》,汉代后称《仪礼》。唐代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提到“曲礼”即《仪礼》的别称,因其中记载的礼仪细则繁杂,涉及冠、婚、丧、祭等三千余项具体规范,故以“曲”(意为细节、委曲)修饰礼,强调其详尽性()。

二、作为《礼记》的篇名 《礼记·曲礼》是《礼记》开篇章节,以“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为核心原则,主要阐述日常行为规范:

  1. 礼的本质:通过细节体现对人的尊重,如“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强调道德准则()。
  2. 行为规范:涵盖言语(如“长者不及,毋儳言”)、仪态(如“坐必安,立必正”)等具体场景,甚至细化到行走姿势()。
  3. 社会功能:通过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例如“贤者狎而敬之”体现等级与和谐的平衡()。

词义演变:汉代后,“曲礼”逐渐特指《礼记》篇名,而《仪礼》的别名用法多见于学术讨论。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研究古代礼仪文化,或借指精细的礼节要求。

别人正在浏览...

安驱霸才被保险人掣所驰管持觞炽盛愁恨喘呀俶迁得辠咄嗟之间贩鬻革抉公举宫奏关纳故约旱魃寒牎鬨笑华首箭手节撡节离迥深就擒剧组坎止克乱黧黔六笙诗六族龙凤船履方男孩儿南河南蛮子俳诙捧戴破鼎起惫骑鹿岂奈凄心犬豕取闹区平荣宗耀祖舍离牲币省转十字口顺阳肆谤司鸿宿酒讨亲头篙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