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哀册的意思、哀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哀册的解释

同“哀策”。君主时代,帝后崩逝,颂扬其功德的文字,多用韵语写成。《唐·杨烱·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孝敬崩,诏公为哀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哀册是古代中国皇家丧葬礼仪中的专用文书,主要用于记录和颂扬已故帝王、皇后或皇室重要成员的功绩与德行,在葬礼仪式上宣读或随葬于陵墓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二、文体特征与功能

  1. 内容结构

    哀册通常包含三部分:

    • 追述生平:详载逝者的身份、功业及德行(如“惟帝御极,泽被八荒”);
    • 表达哀悼:以韵文抒发群臣悲痛(如“昊天不吊,夺我明君”);
    • 祈愿安息:结尾寄托对逝者的祝福(如“神归紫府,永佑邦家”)。
  2. 仪式属性

    在出殡或下葬时由礼官宣读,后刻于玉、石或书于贵重材质(如金箔、檀木),随葬于陵墓。唐代《开元礼》明确规定哀册为“凶礼”必备文书,其文本需经史馆编纂、皇帝钦定。

三、历史实例佐证

四、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汉语中,“哀册”一词仍用于指代庄重的悼念性文献,尤见于历史研究或传统礼仪复现场景。例如故宫博物院整理清代档案时,将康熙帝哀册归类为“宫廷仪典文书”(来源:故宫出版社《清代宫廷礼仪档案汇编》)。

权威参考: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对“哀册”的条目解释,并援引《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1)中关于丧葬文书的分类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哀册”是中国古代用于帝王、后妃葬礼的一种特殊文体,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定义与用途

哀册是封建时代颂扬已故帝王或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通常在葬礼仪式上宣读后埋入陵墓。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文学形式记录逝者的功绩,表达哀悼与追思。

二、形式特征

  1. 文体结构:以韵文写成,语言庄重典雅,注重对仗与韵律。
  2. 书写载体:多刻于玉石、木简或竹简等材质上,例如:
    • 前蜀永陵、南唐二陵出土的玉石册;
    • 辽庆陵的石墓志(含契丹文与汉文);
    • 明定陵的丝绳编缀木质册。

三、仪式与历史实例

四、别称与演变

哀册亦作“哀策”,部分朝代存在形制差异,如明代改为木质板状册,而辽代则刻双语铭文。


注意:将“哀册”解释为“册封后宫”存在明显错误,已根据权威史料排除。完整考古实例可参考《唐会要》《辽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城表白符白杨班姬卑宫笔快碧箫长家谗箭彻达成道篡绝大令单纯词都子方根風吹馬耳奋矫高逝匔匔公会关键龟寿黄丕烈胡大回却礁滩静者金石人积习砍削快然款兵曼德琳幕寮宁柢拍合嚬噈破丢不答堡堠鞘室旗获凄其雀麦扰柔扫兴烧金摄缕申白身单力薄食不甘味石涅宋嫂岁酒桃花流水他他藉藉铜池通笺象廊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