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简略的礼节。《礼记·玉藻》:“亲癠,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节也。” 孔颖达 疏:“今亲病唯色容不充盛而已,不能顦顇忧愁危惧,此乃是孝子疏简之节,言孝心不篤也。” 陈澔 集说:“疏节,谓常疏略之礼而已。”
(2).孤高的节操。《三国志·吴志·虞翻传》“皆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虞翻别传》:“ 翻 放弃南方,云‘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 明 张琪 《梅花》诗:“祇因隐约成疏节,谁解微花得远神。”
(3).指植物粗壮之节。《亢仓子·农道》:“得时之麻,疎节而色阳。”
“疏节”是一个多义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义项:
指礼节上的简略或疏漏,强调情感表达不够深切。
例证:《礼记·玉藻》提到“此孝子之疏节也”,孔颖达解释为“疏简之节,言孝心不篤也”,即因情感不笃而礼节简略。陈澔进一步注解为“常疏略之礼”。
形容人清高、不随俗的品格。
例证:
特指植物生长健壮时茎节的形态。
例证:《亢仓子·农道》记载“得时之麻,疎节而色阳”,描述麻类植物成熟时茎节粗大、色泽鲜亮的特点。
“疏”本义为疏通(如“禹疏九河”),引申为分散、关系疏远、粗疏等。在“疏节”中,“疏”可对应“简略”(礼节)、“孤高”(品性)或“粗壮”(植物)等不同语境义。
《疏节》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对事物进行精简,去除多余的部分。它是一个动词词义,表示削减、减少、简化。
《疏节》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疒”和“木”,拆分后每个部首的笔画分别是“疒”:5画,“木”:4画。
《疏节》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据考证,《疏节》最早出现在《韩非子·难一》一书中,意为“去除多余,修饰精简”。后来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流传下来,并被广泛使用。
在繁体字中,疏节的写法为「疏節」。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疏节的写法略有变化,使用的是象形字形的写法。具体写法为“斿節”。
1. 老师建议我们在写作中要疏节措辞,减少冗长的句子和繁琐的词语。 2.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需要在工作中疏节资源,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任务。
1. 简化:指将复杂的事物、过程、流程等进行简单化处理。 2. 减少:表示削减、降低数量或程度。 3. 精简:指精细地削减,减少繁杂的部分。
扩展:与疏节相对的意思,指对事物进行扩大、增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