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所产的贡物。《书·康王之诰》:“皆布乘黄朱,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衞,敢执壤奠。’” 孔 传:“敢执壤地所出而奠贄也。”《新唐书·礼乐志四》:“通事舍人导刺史一人,解剑脱舄,执贄升前,北向跪奏:‘官封臣姓名等敢献壤奠。’” 唐 元稹 《进马状》:“臣当州素乏所出,无以粗展丹诚。臣既别受恩私,又不合独无壤奠。”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圣皇不却亦不求,垂拱无为静边鄙。远人慕化致壤奠,地角已如天尺只。”
“壤奠”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为本土所产的贡物,主要用于描述诸侯或臣子向君主进献本地特产的行为。以下为详细解析:
基本含义
“壤”指土地、本土,“奠”为进献、陈设祭品之意,合指进献本土物产。这一行为常见于古代礼仪,体现臣属对君主的忠诚与属地物产的象征意义。
文献出处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尚书》《新唐书》等典籍。
壤奠(ráng dià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安葬、埋葬。表示人们为死者进行仪式性的安葬和埋葬的行为。
壤奠的部首是土(tǔ),笔画数为13画。
壤奠是由“士”、“土”、“天”三个字组成。常被用来指代人们埋葬逝者的仪式和行为。
《壤奠》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壤奠」。
在古代,壤奠的写法并没有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基本保持了现代的写法。
1. 他们为那位英雄壮烈奉献了一场庄严的壤奠仪式。
2. 在祖国的土地上,每一个英勇的战士都值得接受最隆重的壤奠。
壤丘、土壤、奠牲、祭奠。
安葬、埋葬、下葬。
解脱、扬灰。
败阙傍靠傍晚鼻烟不几不习地土朝里无人莫做官崇爱促膝大圜担误搭撒地职富殖甘王干贽钩婴汩潏咕溜溜过望赫兹槐梦秽羶火序狡獝及第成名界稻纪略浄丽京沈铁路金徒峻标开裆袴开秋乐在其中络绎不绝门枋梦行症闹矛盾纳宜浓包清泛轻恬群魔乱舞日阕软古囊囊腮帮散记手语霜法书格税目丝绸之路素乌天骥恸泣委属文丈相藉贤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