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趋跄的意思、趋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趋跄的解释

(1).形容步趋中节。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亦指朝拜,进谒。《诗·齐风·猗嗟》:“巧趋蹌兮。” 孔颖达 疏:“礼有徐趋疾趋,为之有巧有拙,故美其巧趋蹌兮。” 唐 元稹 《王悦昭武校尉行左千牛备身制》:“ 庄宪皇后 姪 王悦 等,或勋戚荫餘,或公卿贵胤。佩觿有趋蹌之美,释褐参侍从之荣。” 宋 王禹偁 《乞差官通摄谒庙大礼使表》:“既列三臺之首,合居五使之先。顾筋力之不支,虑趋蹌之失度。輒伸悃愊,冀免遣差。” 清 唐孙华 《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推排列拜皆新贵,乌纱银带纷趋蹌。”

(2).指入朝做官,出仕。 明 汤显祖 《阳谷主人饮》诗:“趋蹌乃人理,卧托非世资。”

(3).奔走侍奉。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阁下以高文閎才都盛位,而某以吏属,时得趋蹌左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 刘德 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徒善应对趋蹌耳。”

(4).奉承拍马;阿附。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莫难道诗骨瘦嵓嵓,掂详了这廝趋蹌,身分便活脱下 钟馗 一二三。”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箇不趋蹌的秀才,若论他有德有行,好一位戴冠儿的君子。”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淫谄二罪冥责甚怪》:“贫贱之人谋生不得,或奔走权门,或趋蹌富室,被人耻笑,亦是不得已之事。”

(5).疾行貌。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这嘴脸便不像俺的爷,临了那几步趋蹌却像得俺爷好。”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罗台山》:“﹝ 罗臺山 ﹞掌师子周旋趋蹌如往月时,由是门内外人始知公负奇力。”

(6).指音乐的板眼节奏。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春日见示》:“龙咽嘹喨留行月,凤翼趋蹌巧定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趋跄"是汉语中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本义指行走姿态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疾行而步伐有节奏",形容人行走时步态恭敬、节奏分明之状。该词源自古代礼仪场景,《诗经·齐风·猗嗟》中"巧趋跄兮"一句,描绘了射箭者进退有序的仪态,后引申为对合乎礼节行止的赞美。

二、衍生比喻义 在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用"趋跄"暗喻官场中趋炎附势的丑态,通过步伐的"跄"(踉跄)暗讽阿谀奉承者的虚伪姿态。清代黄景仁《杂诗》更以"趋跄礼数工"直指虚浮的社交礼仪。

该词的现代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研究及文学创作领域,《古代汉语词典》特别强调其具有"动静相宜"的审美特质,既包含动作的迅捷,又蕴含节奏的韵律美。

网络扩展解释

“趋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步趋中节,依礼行步

指行走时步伐符合礼节节奏,常用于朝拜、晋谒等正式场合。

2.代指入朝为官或出仕

引申为进入官场、担任官职。

3.奔走侍奉

表示为他人的事务忙碌效劳。

4.奉承、阿谀

含贬义,指为讨好他人而谄媚附和。

5.疾行貌

形容快步行走的状态(较少见)。

6.音乐的节奏

指乐曲的板眼节拍(罕见用法)。


该词核心含义与“礼节性行走”相关,后衍生出仕途、侍奉、奉承等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诗经》注疏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才怜弱闇过柏乐不足兴参将常则是炒冷饭虫尾祠山神怠旷独门独户二十四宾客附荐革典功德主罣罦鬼雀鼓义蒿目横肆箭漏简民缴公胶州湾杰立抗颜为师可鄙鹍鹄籁竽量纲流沫力学不倦隆阳茫惚门宗面朝面粘末策南北宅能忍自安念酸逆口跑圆场乔腔惬气七十说七死八活起葶任劳乳兽儒哲毵珊三衣瑟瑟枕绍统泰语徒负虚名焞耀乌嗥相生相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