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离。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天下乖盭,无君君之心。”
(2).悖谬反常。 唐 李翱 《杂说》:“日月晕蚀,星辰错行,是天之文乖盭也。” 清 孙鼎臣 《凌丰叔哀辞》:“有李梅而冬实兮,或中夏而霣霜;维四时之大信兮,庸乖盭而失常。”
“乖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事物或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对立状态。例如:
表示违背常理或逻辑的异常现象。例如:
“乖”本义为违背(如《说文解字》释作“戾也”),“盭”通“戾”,二字叠加强化了“悖逆”的语义色彩。该词多见于唐宋至清代文献,现代汉语已不常用。
注:相关古籍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一步查证。
乖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独特的含义和形成过程。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乖盭的意思是指“懂事、听话、顺从”。它用来形容人或动物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举止,遵守规则,不做违反道德或伦理的事情。
乖盭由部首“丿”和“石”组成,其中,“丿”是乖的部首,表示“一曲线”,“石”是盭的部首,表示“石头”。乖有四画,“丿”为一画,“亅”为一画,“乙”为一画,“丶”为一画;盭有四画,“石”为五画,“竖钩”为一画。
乖盭最初出现在《尔雅》这部古代的字典中。它是由许多汉字合并而来的古字形,体现了古人对良好行为的期望和赞赏。
乖盭的繁体写法是「乖來」。
在古代汉字中,乖盭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乖的写法为「丢爾刂」,其中「丢」表示“懂事、听话”,「爾」表示“遵守、顺从”,「刂」表示“刀”的意思;盭的写法为「石此」,其中「石」表示“石头”,「此」表示“行为、举止”的意思。
1. 孩子平时都很乖盭,不会给家长添麻烦。
2. 这只狗非常乖盭,从不拉家里的东西。
乖盭可以与其他词组成一些有意义的词语,例如:乖乎乎(形容非常乖巧可爱)、乖巧(形容懂事顺从)、乖乍(形容乖皮搞恶作剧)等。
听话、懂事、乖巧、顺从、守规矩
顽皮、不听话、不顺从、桀骜不驯、不守规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