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erviceable;handy;have everything under one's perfect control]∶技艺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
气足则调自振,意深则味有余,得心应手,无一字不稳惬。——清· 赵翼《瓯北诗话》
(2) [masterly;with facility]∶运用自如
他对英语的掌握如此得心应手
谓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语本《庄子·天道》:“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余家所藏 摩詰 画《袁安卧雪图》,有云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披长剑风生蒯緱……须得心应手,君知否?” 秦牧 《艺海拾贝·在词汇的海洋中》:“即使这些都做到了,还不能说在写作时就一定十分得心应手。” 明 吴承恩 《寿王可斋七帙障词》:“得手应心,奚事揣摩之计;入经出传,耻为孟浪之谈。” 明 李贽 《读史·琴赋》:“故 蔡邕 闻絃而知杀心, 钟子 听絃而知流水, 师旷 听絃而识《南风》之不竞,盖自然之道,得手应心,其妙固若此也。”
“得心应手”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庄子·天道》中“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典故。该成语形容技艺纯熟或处事娴熟,指心里所想的与手中所做的能够高度契合,操作起来顺畅自如。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的释义,其核心含义是“技艺纯熟,做事顺手,毫无阻碍”。
从语义结构分析,“得心”强调内在构思的准确性和熟练度,“应手”则侧重外在操作的流畅性,二者共同构成对高水平技能或经验的描述。在用法上,《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指出,该成语多用于褒义语境,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例如:“他几十年的木工经验,让复杂的榫卯结构制作起来得心应手。”
权威典籍中,《庄子·天道》记载的轮扁斫轮故事,以“得手应心”的原始表述,生动诠释了技艺达到化境时的状态。现代语言应用中,该成语既保留传统语境中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如《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所举例句“钢琴家得心应手的演奏震撼全场”,也延伸至新兴领域,如《当代汉语应用词典》收录的“程序员对代码框架得心应手的驾驭”。
“得心应手”是一个常用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通过“心”与“手”的呼应,生动表达了技艺或能力的娴熟境界,既可用于具体技能,也可泛指引申至工作、学习的顺利状态。
百节称荐斥免锄治村社长道像耳习目染返来复去分曹麸金辅卫高消费拱拜贯想国相还途花点环屈会长家常里短嘉谋善政燋鲠焦尾靶结縎洁身皆悉吉礼金瓠禁耐纠掾拒付钧弦凉昧靓闲连卺炼魔里棺戾疫貌合情离迷胡捻诀判滞颇璃岂不轻屦穷下漆瞳劝世肉脯子入贡山徼水云乡数迹树啄宿义同心敌忾偷眼驮铃详察象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