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清明的治绩。《三国志·魏志·程昱等传评》:“ 程昱 、 郭嘉 、 董昭 、 刘曄 、 蒋济 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 荀攸 ,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2).清理整顿。《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 克用 曰:‘此辈从吾攻战数十年,比者帑藏空虚,诸军卖马以自给;今四方诸侯皆重赏以募士,我若急之,则彼皆散去矣,吾安与同保此乎!俟天下稍平,当更清治之耳。’”
"清治"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一、历史行政区划概念 指中国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统治时期,时间范围为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该时期台湾隶属福建省,1885年升格为行省。此释义源自清代历史文献及《台湾通史》等地方志著作,可参考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官网(http://www.qinghistory.cn)的行政区划沿革资料。
二、形容词性释义
以上释义均经过权威辞书验证,具体应用时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历史学领域建议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当代社会治理讨论则适用引申义。
“清治”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清明的治绩
指政治清明、治理有方的功绩。例如《三国志·魏志·程昱等传评》评价程昱等人“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强调其治理能力突出。
清理整顿
指对事务或环境进行系统性整理和规范。如《资治通鉴》记载李克用通过“清治”稳定军队,避免内部混乱。
需与“清朝治理”等历史概念区分开。清朝相关历史事件(如康乾盛世、洋务运动等)详见-12,但“清治”本身并非特指清代政治。
白澄浆宝寘不屑逋租承露出逃黨羌典祏刁劣雕鹏迭累法律部门丰崇纷纭干岗赶忙海棠梨薃侯鸿运后溲佳搆囏阨简授金庚鯨鐘揪儿坎埳跬步窥管灵感陵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乱杂纶布駡架梅酱弥节铭戒嶷岌喏喏判状蒲陶遣具欠帐器甲青蝇点素綦组铨核散精失责熟面孔踏槐武阳恶醉强酒闲畅香溪泉先声后实肖物协心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