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ged person] 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
(1).老年人。《礼记·王制》:“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汉书·朱博传》:“门下掾 赣遂 耆老大儒,教授数百人,拜起舒迟。” 唐 王翰 《饮马长城窟行》:“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 秦王 筑城卒。”《新唐书·儒学传下·褚无量》:“﹝ 无量 ﹞以耆老,随仗听徐行,又为设腰舆,许乘入殿中。”
(2).年老。《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 宋 叶适 《宋杜君墓志铭》:“如君之安于一丘,而能自信独乐,耆老不倦,以尽其死,是可贤也。”
(3).老成人。《礼记·檀弓上》:“ 鲁哀公 誄 孔子 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 陈澔 集说:“言天不留此老成,而无有佐我之位者。”
(4).特指致仕卿大夫。《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 郑玄 注:“耆老,乡中致仕之卿大夫也。”
(5).指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水浒传》第九四回:“两县耆老率领百姓,牵羊担酒,献纳城池。”《文明小史》第三七回:“那 诸城 的百姓……听见新官到任,而且为着这件事来的,内中就推出几箇耆老来见新官。”
(6).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称能言善辩者。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其所议论,谓之夷经。”
“耆老”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í lǎo(注意不读作“shì lǎo”),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乡约制度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大明律》《教民榜》等史料。
耆老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作对年长、有经验的人的尊称。
耆字由耳和老两个部首组成,耳是主部,老是旁部。它共有10个笔画。
耆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意思是人老。后来演变成耆老,表示年长有经验,受人尊敬的长者。
耆字在繁体中写作「漢」。
古代汉字在字形和结构上有所不同,耆字的古时写法为「老一人」,意为一个人年老。
1. 他是村中的耆老,有丰富的农业经验,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2. 这个社区的耆老们聚在一起开会,商讨如何改善社区环境。
耆年、老人、老朽、老寿星
老人、长者、年长者
少年、年轻人
艾人巴壁布冒惨遭长生慈睦大恭斗虫发辫蜚狐口格鲁吉亚格喳共点力浩瀚嘿喻衡石量书黄虀还击花榭甲兵疾笃疾进矜庄挤塞绩効蚗龙具君可风孔劳倈人两河临轩六角络丝率陋南乡鸟村暖孝潘渚品验琵琶虫扑朔鎗旗戚好擎擎寝衰戚速七泽人话热念三妇数黑论黄锁锁通谊吐纳屯蹶否塞往辙务要霞驳遐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