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衡调节。《国语·齐语》:“令夫农羣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 韦昭 注:“权,平也,平节其器用小大倨句之宜也。”
(2).指临时的调节。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
“权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两个主要义项:
平衡调节
指通过权衡和调整达到平衡状态。例如《国语·齐语》中提到的农具使用场景:“权节其用,耒、耜、耞、芟”,即根据四时变化合理调节农具的使用方式。
临时的调节
强调因应实际情况的灵活调整。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讨论文章句式时提到:“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指根据内容需要临时调整句子长短。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可参考《国语·齐语》或《文心雕龙》相关章节。
权节是个多义的词汇,既可以指身份地位的权势,也可以用来形容行为举止中的规矩和礼节。它强调的是权力与尊严的结合,是一种有着统治和自律特点的标志。
权节的部首是“木”,由三笔构成。
权节一词的起源很早,最初指的是乐府诗中歌颂王室权威的篇章。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形容权力与规矩的词汇。在古代社会中,权节一词常与君王、贵族、官员等相关。
权节的繁体字为「權節」。
在古代,权节的写法有所不同。旧时使用的写法主要是「權節」或「權节」。
1. 他手握权节,统治着整个国家。
2. 她言辞恳切,却丝毫没有违背权节。
3. 在仪式上,坚守权节是非常重要的。
权衡、权威、权力、节制、节奏。
规矩、礼节、权柄、尊严、威望。
草率、放纵、庸俗、不端、恶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