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土地之所宜。不同的土质适宜于不同生物的生长。《管子·八观》:“其耕之不深,芸之不谨,地宜不任,草田多秽……饥国之野也。”《史记·夏本纪》:“ 禹 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2).地理之所宜。指地理环境或条件。《逸周书·大武》:“四攻者:一攻天时,二攻地宜,三攻人德,四攻行利。”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水学·太湖》:“只求斩其茭芦,濬其淤积,相其地宜,顺其水性,修其堰洞,通其湍流而已矣。” 康有为 《大同书》丁部:“夫人之形色、体格,有出於人种,有出於地宜,有出於天时,有出於饮食、起居、宫室、运动,相错相合而后成。”
“地宜”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土地适宜性
指不同土质或地形条件适合特定生物生长或人类活动。例如农耕时需根据土壤特性选择作物,即“因地制宜”。古代文献如《管子·八观》提到“地宜不任,草田多秽”,强调土地适宜性对农业的影响。
地理环境适应性
指地理条件(如气候、水文等)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例如《逸周书·大武》中“攻地宜”即指利用地理优势制定策略。
古代应用
大禹治水时“相地宜所有以贡”(《史记·夏本纪》),指根据土地特性规划贡赋。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提到水利工程需“相其地宜”。
现代延伸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将“地宜”与气候、饮食等因素并列,分析人类体格差异的成因。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管子》《史记》等典籍,或通过查字典网站获取更多例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