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悛革的意思、悛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悛革的解釋

悔改。《宋書·顔延之傳》:“ 延之 昔坐事屏斥,復蒙抽進,而曾不悛革,怨诽無已。”《舊唐書·田承嗣傳》:“仍以其子 華 尚 永樂公主 ,冀以結固其心,庶其悛革。”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始猶覬鬼神之有職,而後悛革,今不數日,則怪益出,是土神之不職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悛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指悔改、改過,多用于書面語境或曆史文獻中。以下是具體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由“悛”(悔改)和“革”(改變)組合而成,表示犯錯後改正錯誤、改變行為。例如《宋書》提到“曾不悛革”,即指不悔改。

  2. 文獻用例

    • 《宋書·顔延之傳》批評顔延之複職後“怨诽無已”,毫無悔改。
    • 《舊唐書·田承嗣傳》記載希望通過聯姻使其“悛革”,即希望他改過自新。
    • 《南齊書》用“庶或悛革”表達對他人改過的期望。
  3. 同義詞與關聯詞
    常與“怙惡不悛”(堅持作惡不改)等成語關聯,強調從錯誤中轉變的态度。


使用場景:


“悛革”是帶有書面色彩的悔改之意,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宋書》《舊唐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悛革(quán gé)的意思

悛革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改過自新、悔過自責的意思。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内省,并做出積極的改變和轉變。

拆分部首和筆畫

悛革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革(gé),其中心部表示心思、思考,革部表示變革、改變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5個,其中心部的筆畫為4個,革部的筆畫為9個,合起來即為1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悛革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邶風·青青子衿》一詩中。在繁體漢字中,悛革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悛革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悛革的古字字形為「悛革」,其中「悛」的上部分為「心」,下部為「畜」,表示内心的反省和改變;「革」的上部為「⽥」,下部為「⾯」,表示進行的變革和改變。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悛革」這個詞彙。

例句

1. 他深刻悔過,決心進行悛革,重新做一個好人。

2. 面對自己的錯誤,隻有通過真正的悛革,才能重新獲得别人的信任。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悛改、改過自新、悔改、反省

近義詞:忏悔、自責、懊悔

反義詞:驕傲、執迷不悟、不悔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