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道只是;何止。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梅杏》:“杏一种,尚可賑贫穷,救飢饉;而况五果蓏菜之饶,岂直助粮而已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北史·陈元康传》:“今枉杀无辜,亏废刑典,岂直上负天神,何以下安黎庶?” 明 方孝孺 《传经斋记》:“经者治天下之具也,岂直文辞云尔哉?”
“岂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意为“难道只是;何止”,常用于反问句式,表达对前文所述内容的递进或强调。
反问强调:通过否定表层含义,引出更深层的意义。
例: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表面否定“仅在当时取得美名”,实则强调“对后世也有影响”。
递进关系:常与“虽”“况”等连词配合,形成逻辑递进。
例:《战国策·魏策四》中“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通过“虽...岂直...”结构强化对比。
该词属于古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见于文言文典籍或仿古文体中。学习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递进反问的逻辑关系。
(如需查看更多古文例证,可参考《战国策》《文心雕龙》等典籍)
《岂直》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判断力差,不能直接明辨是非。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思维迂腐,见识狭隘,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的真相。
《岂直》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山”和“止”。它总共有9画。
《岂直》最早出现在《论语》中,是三国时期王濬的话:“若夫岂直言哉?”后来慢慢地被当成成语来使用。
《岂直》的繁体字是「豈直」。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岂直》的古代写法为「岂直」。
他的观点武断而狭隘,完全是个《岂直》之辈。
岂非、岂有、岂能、岂不、岂止
狭隘、偏执、迂腐、固执
明辨、睿智、开明、洞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