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误命令。《左传·昭公十三年》:“王问 犫櫟 ,﹝ 枝如子躬 ﹞降服而对,曰:‘臣过失命,未之致也。’” 杜预 注:“降服,如今解冠也。谢违命。” 孔颖达 疏:“言臣罪过,漏失君命。”
“失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失命(拼音:shī mìng)的核心含义是“违误命令”,即未能正确执行或遗漏上级的指令。这一解释源自《左传·昭公十三年》的记载:
王问犫櫟,﹝枝如子躬﹞降服而对,曰:“臣过失命,未之致也。”
杜预注:“降服,如今解冠也。谢违命。”孔颖达疏:“言臣罪过,漏失君命。”
此处“失命”指臣子因疏忽未能传达君主的命令,需脱冠谢罪,体现了古代对命令执行的严格性。
在部分文学作品(如宋代诗词)中,“失命”与“丧身”连用,形成“丧身失命”的搭配,引申为“失去生命”。例如:
“缠涉有无,丧身失命”(释慧开《颂古四十八首》)
“丧身失命知多少,满地如今号菜花”(释印肃《畏爱兼抱》)
但这种用法更偏向文学表达,并非该词的本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权威古籍注疏。
失命(shī mìng)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失”和“命”两个字组成。
“失”字的部首是“大”,总共有5个笔画;“命”字的部首是“口”,总共有8个笔画。
“失命”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意为失去生命,丧失性命。
繁体字“失命”的写法与简体字一样。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失”字通常用“大”字的底部写成“亡”,“命”字由左至右,由上至下依次写成“一”、“口”、 “二”。
1. 他在一次车祸中失命了。
2. 这场战役中,敌方士兵失去了大量的生命。
失事、失去、失落、失眠。
丧命、死亡、毙命。
保命、获救、存活。
班朝録别库钞贼戴气遁迈二尺半梵梵繁囿飞符奉命奋逸旱烟管何足挂齿户符回船转舵魂人简慢假象结合矜动经手矜泰聚谈柯条快蟹跨院腊日楞梨撂交裂破力疾柳陌花街六饮略多于骡车买进芒焰民讼漠北南北合作袍绔配饰朋比作奸纰谬平圜菩提树墙篱栖旅青髻青駹马人才辈出赛似矢橛实状填替惟尘为行无羽箭献殷勤西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