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杞和梓。两木皆良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晋 卿不如 楚 ,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 楚 往也。虽 楚 有材, 晋 实用之。” 杜预 注:“杞、梓皆木名。”《北史·文苑传序》:“于时 陈郡 袁翻 ……彫琢琼瑶,刻削杞梓,并为龙光,俱称鸿翼。” 宋 司马光 《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诗:“良工构明堂,必不遗杞梓。” 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是以自少而至耄老,自恒人而至圣贤,如禾黍自盈寸之苗,而至於有秋;杞梓梗楠自拱把之植,而至於百围,盖有可必而不可诬者。”
(2).比喻优秀人材。《晋书·陆机陆云传论》:“观夫 陆机 、 陆云 ,实 荆 衡 之杞梓,挺珪璋於秀实,驰英华於早年。”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卢谌<感交>》:“自顾非杞梓,勉力在无逸。”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诗:“杞梓无遗用,蒭蕘不忘询。” 清 刘大櫆 《祭邵开府文》:“如斯人者,国之杞梓。”
“杞梓”是汉语中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复合词,其本义指杞木与梓木两种优质木材,后衍生为杰出人才的代称。以下从词源、释义、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词源与字义
“杞”指杞树,落叶乔木,木质坚韧,古代常用于制作器具。《说文解字》释“杞”为“枸杞也”,后引申为良材;“梓”即梓树,木质轻硬耐朽,自古为建筑、雕刻的上等材料。《尔雅》载:“梓,木王”,可见其地位。二者并称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以“杞梓、皮革”比喻晋楚两国的珍贵资源。
比喻义与用法
自春秋时期起,“杞梓”开始象征优秀人才。如《晋书·陆机陆云传论》赞二人“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诚足亚于古之杞梓”,此处以杞梓喻指才华卓越之士。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评论,如“国之杞梓”“社稷栋梁与杞梓”等表述。
文化内涵扩展
杞梓的象征意义与古代“以木喻人”传统密切相关。《周礼·考工记》将木材质地类比人才品性,坚硬、耐用的杞梓特性恰好契合儒家对“君子”德才兼备的要求。这一隐喻体系影响了后世“楠梓”“楩楠”等同类词汇的衍生,形成汉语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
“杞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本义
“杞”和“梓”是两种优质木材,古代文献中常并称,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提到“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此处的杞、梓指代楚国出产的良木,具有实用价值。
比喻义的起源
该词最早用于比喻人才,见于《国语·楚语上》:“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意指晋国重用楚国的人才,如同使用其物产一般。
优秀人才的代称
后逐渐固定为“优秀人才”的象征。例如《晋书》评价陆机、陆云兄弟为“荆衡之杞梓”,南朝江淹诗句“自顾非杞梓”也以反喻表达谦逊。
文学与历史中的用例
现代汉语中,“杞梓”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形容德才兼备者,如“学界杞梓”。需注意其古雅色彩,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国语》《左传》《晋书》等经典文献及诗词用例,更多细节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古籍原文。
奥匈帝国白鴈办置把搔迸断匾打侧卓卜儿陈谕斥叱赤爪子春意阑珊麤衣颠寒作热趺读公母归仁孤平汉阴诮好力浩首洄曲婚假货赂大行货师贾余近患矜容驹马卡富埃国家公园客屦克勒滥骂料实丽句清辞痢症僇僇痲疹明德惟馨鮎鱼缘竹竿抛声调嗓贫敝拼读欠折罄卷清露磎鼠辱汙入仗矢死不二水瓢遂官桃叶妓缇幕退翁吞航玩敌晚间僞物小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