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谋求显达。《庄子·秋水》:“ 孔子 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2).谓拜见主人时,请管门人通报姓名。《后汉书·丁鸿传》:“今大将军虽欲勑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璽,受臺勑,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资治通鉴·汉和帝永元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求通者,求通名也。”
(3).请求通使往来。 明 徐祯卿 《翦胜野闻》:“余尝见 倭国 求通,表文曰:‘臣闻三皇立位,五帝禪权,岂谓中华之有主,焉知夷狄之无君?’”
“求通”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谋求显达
出自《庄子·秋水》:“孔子曰:‘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指追求仕途通达或人生成就,强调对机遇的渴望。
拜见时请人通报
源自《后汉书·丁鸿传》记载的礼仪场景,指访客请求门房向主人传达姓名,属于古代社交礼节。
请求通使往来
多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场景,例如明代徐祯卿记载的倭国请求与中国通使的案例。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3、9的原始文献引述。
《求通》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希望与人交流沟通,以互通信息、相互了解。
《求通》的拆分部首是用于提取字的读音和笔画特点的手法。主要由“氵”和“甬”两个部首组成。
“氵”是水的旁部首,表示与水相关的事物;“甬”是喜欢的旁部首,表示与喜好相关的事物。
根据字的拆分部首,可以推断出《求通》的的笔画为10画。
《求通》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其中有一篇章节中的一句话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说君子把责任和问题归咎于自己,而小人却把责任和问题归咎于他人。在这句话中,提到了“求”,而“通”则是两人之间互相了解、交流的意思。后来,人们把"君子求通"这个概念引申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追求。
《求通》的繁体字为「求通」。
《求通》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和现代相比有些不同。古时候的写法是「求通」。
1. 我乐于与同事们求通,并分享我的工作经验。
2. 长期以来,两国之间缺乏求通的机会,导致了许多误解。
3. 这个项目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求通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求道、求知、求实、通达、通情、通融。
沟通、交流、互通信息、相互了解。
闭塞、孤立、不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