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歪斜不正。《三侠五义》第八四回:“一路冲浸之处,不可胜数。慢説房屋四分五落,连树木也是七歪八扭。”《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老残 ﹞也就站上炕去,将笔在砚臺上蘸好了墨,呵了一呵,就在墙上七歪八扭的写起来了。”
七歪八扭(qī wāi bā niǔ)是一个联合式成语,主要用于形容物体或书写形态歪斜不整齐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指物体排列或形态极不端正,呈现多处歪斜、扭曲的样貌。例如《三侠五义》中描述洪水后“树木七歪八扭”,或《老残游记》提到墙上“七歪八扭”的写字痕迹。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第八十四回,原文通过洪水灾害后的场景,生动刻画了房屋倒塌、树木歪斜的混乱景象。
用法与例句
近义词与反义词
易混淆词辨析
需注意与“七扭八歪”(qī niǔ bā wāi)区分,后者更强调人为扭动导致的变形,含贬义色彩,如“椅子摔得七扭八歪”。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自然或人为造成的杂乱形态,中性色彩,常见于文学与口语表达。
《七歪八扭》是一个成语,意为东倒西歪、歪七扭八的样子,形容事情不正常、不稳定,或者形象的不直。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言谈或局势的变动。
《七歪八扭》的拆分部首为“八”,总共有10画。
《七歪八扭》最早出现在明代戴震的《红楼梦脂批》中。在小说中,作者用“七歪八扭”形容凤姐的行为和言谈,指出其不正常和不稳定的状态。
《七歪八扭》的繁体字为「七歪八扭」,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时候,七歪八扭分别是:七、卜、八、扌、乂、殳、卩。
他的书法字迹七歪八扭的,看着都不舒服。
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七歪八扭,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七嘴八舌、七零八落、七拼八凑、千奇百怪等。
东倒西歪、歪头斜脖、歪七扭八。
正直直立、根正苗红。
败鳞残甲边坐屏气成约池潭重提旧事传说吹法螺春驹呆木头帝纮兜顶恶念飞凤靴蜚鸿干福甘渊梗泛关中鸿逵逭暑篲箒简夷娇妩揭竿棘榛积治跨积魁躔落下林僧卖租腼顔妙慧冥寂迷窍囊缩平淡无味铺路千方百计硗确青铁球杖驱车毧毯揉杂软目标深海神衿私燕随带贪情铁蛇嚏喷讬根外郎违忌无禁舞榭歌台西京七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