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集民歌。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歌》:“若遇採诗人,无辞收鄙陋。”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序:“因録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採诗者云。”
采集民间歌谣。古代有专门机构采诗,为统治阶级观风俗、知得失的一项政治措施。《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於天子。”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今刺史质敏以流惠,舒化以扬名,采诗以显至德,歌咏以董其文。”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 五季 以降,虽四言之铭,且拱手谢不敏,岂独采诗可以观政云尔。”
“采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核心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视角综合理解:
定义与起源
指周代至汉代官方派遣专人到民间采集民歌的制度,目的是通过民谣了解民情风俗,为统治者提供施政参考。据《汉书》记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春季持木铎巡行各地,记录民间歌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实施方式与目的
采集的诗歌经乐官整理后上呈天子,内容涉及百姓生活、社会问题等,成为统治者“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依据。这一制度兼具政治监察与文化保存功能,如《诗经》中的《国风》便源于此。
历史影响
该制度为后世提供了大量民间文学素材,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史料,唐代白居易等文人曾以“采诗者”自喻,强调诗歌反映现实的作用。
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采诗”可引申为从诗词中汲取灵感或文化养分,强调通过阅读经典提升艺术修养。例如,诗人通过采风活动收集民间素材进行创作。
文化意义
这一行为延续了古代采诗的文化传承功能,但更侧重个人创作而非政治目的,体现了诗词作为文化载体的延续性。
“采诗”的核心含义是古代官方的民情采集制度,而现代引申义则侧重文学灵感的获取。需注意区分历史概念与文学化表达。如需进一步了解周代采诗制度的具体运作,可参考《汉书·艺文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