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采诗的意思、采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采诗的解释

搜集民歌。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歌》:“若遇採诗人,无辞收鄙陋。”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序:“因録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採诗者云。”


采集民间歌谣。古代有专门机构采诗,为统治阶级观风俗、知得失的一项政治措施。《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於天子。”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今刺史质敏以流惠,舒化以扬名,采诗以显至德,歌咏以董其文。”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 五季 以降,虽四言之铭,且拱手谢不敏,岂独采诗可以观政云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采诗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特指中国古代官方派遣专人到民间采集歌谣、谚语和风俗的活动。这一制度旨在通过民间诗歌了解社会民情、政治得失,是统治者体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方面阐释:

一、基本定义

采诗指周代至汉代由官府组织的系统性民间歌谣采集行为。《汉语大词典》明确将其释义为“采集民间歌谣”,强调其官方性与政治目的性,是古代“观风俗,知得失”治国理念的实践载体 。

二、历史制度溯源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周代设“行人”或“遒人”之职巡行天下,收集各地民歌呈报朝廷。《礼记·王制》亦载“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印证其制度化的运作模式 。

三、核心政治功能

采诗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下情上达”的通道。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描述:“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说明诗歌成为统治者掌握民生疾苦、评估政策效果的情报来源,具有社会治理功能 。

四、文化传承意义

采诗制度客观上保存了大量民间文学遗产。《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即为采诗成果的集中体现,如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这些作品成为研究先秦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

五、制度流变影响

汉代设“乐府”机构延续采诗职能,诞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乐府名篇。唐代白居易更在《新乐府序》中提出“采诗官”复兴主张,体现该制度对后世文治思想的深远影响。现代学者认为其蕴含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重要实践 。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班固. 《汉书·艺文志》[M]. 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孔颖达. 《礼记正义》[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 朱熹. 《诗集传》[M]. 中华书局, 2011.
  5. 周振鹤.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M]. 中华书局, 2020.

网络扩展解释

“采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核心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视角综合理解:

一、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采诗”

  1. 定义与起源
    指周代至汉代官方派遣专人到民间采集民歌的制度,目的是通过民谣了解民情风俗,为统治者提供施政参考。据《汉书》记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春季持木铎巡行各地,记录民间歌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2. 实施方式与目的
    采集的诗歌经乐官整理后上呈天子,内容涉及百姓生活、社会问题等,成为统治者“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依据。这一制度兼具政治监察与文化保存功能,如《诗经》中的《国风》便源于此。

  3. 历史影响
    该制度为后世提供了大量民间文学素材,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史料,唐代白居易等文人曾以“采诗者”自喻,强调诗歌反映现实的作用。


二、文学创作中的“采诗”

  1. 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采诗”可引申为从诗词中汲取灵感或文化养分,强调通过阅读经典提升艺术修养。例如,诗人通过采风活动收集民间素材进行创作。

  2. 文化意义
    这一行为延续了古代采诗的文化传承功能,但更侧重个人创作而非政治目的,体现了诗词作为文化载体的延续性。


“采诗”的核心含义是古代官方的民情采集制度,而现代引申义则侧重文学灵感的获取。需注意区分历史概念与文学化表达。如需进一步了解周代采诗制度的具体运作,可参考《汉书·艺文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涔蹄赤刘吹都都摧眉顶头银两地气饭堂幡纸俘掠负芒归着国历灰垢秽浊家传户颂积厚流广警俊进鴆寄养局踧浚堑开叉龛靖口爽宽厚龙沈滦都乱色虑难马交鱼煤油灯蝱蝇面条鱼民保于信名闻遐迩偏为倩女离魂清靖青蒜筌蹄尚方神助诗窖试片寿乐水旗伺应送走碎冰沓冈复岭图论土壤细流外来诬惑闲厠乡邮象箸熙旦谢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