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oubt;suspicion] 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后用以称遇事犹豫不决
尚怀狐疑。——《资治通鉴》
(2) 又
狐疑之众。
满腹狐疑
(1).猜疑,怀疑。《楚辞·离骚》:“欲从 灵 氛 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汉书·文帝纪》:“方大臣诛诸 吕 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 宋昌 劝朕。” 颜师古 注:“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羽 ( 关羽 )与 肃 隣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 肃 常以欢好抚之。”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后人不加考核,至今狐疑。” ********* 《经历》五:“心里一直狐疑着,不知到底能够拿到多少。”
(2).犹豫。《史记·淮阴侯列传》:“ 孟賁 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二:“一往便当已,何为復狐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若乃饮马天堑,欲渡狐疑,宜用浮桥,枕席过师。”
“狐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ú yí(注音:ㄏㄨˊ ㄧˊ),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与用法:
本义
源自狐狸生性多疑的特性。古人观察到狐狸渡冰河时会反复试探,故以“狐疑”形容人遇事犹豫不决、疑虑重重的状态。
引申义
广义上可表示怀疑、猜忌或缺乏决断力,如“满腹狐疑”指满心疑虑。
经典文献
诗词与文学
陶渊明《饮酒》诗中“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表达对犹豫心态的反思。
常见搭配
近义词与反义词
“狐疑”既保留了动物特性的文化隐喻,又通过历史文献和文学表达,成为汉语中描述“多疑不决”的经典词汇。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区分其“怀疑”与“犹豫”的双重含义。更多例句和出处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古籍。
狐疑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hú yí。狐疑的意思是对某件事情持怀疑、犹豫不决的态度。
这个词可以拆分成犭(犬)和疑两个部首,其中犭表示与犬有关的事物,疑表示与怀疑、犹豫有关的事物。
狐疑这个词的来源并不确定,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出自《庄子·外物》篇,用来形容对一些事情的怀疑不定态度;另一种说法是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用来形容对敌方行动的怀疑和警觉。
繁体字“狐疑”的写法为「狐疑」,与简体字一样。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狐疑的写法略有不同。古时候的写法是将犭和疑写在一起形成一个字,上部是犭,下部是疑,表示对事情的怀疑不定态度。
以下是狐疑的例句:
1. 他对这个提议还有些狐疑,还不能确定是否同意。
2. 她对新交的朋友一直持着狐疑的态度。
一些与狐疑相关的词汇:
1. 怀疑:对某件事情持有不确定、疑惑的态度。
2. 踌躇:指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3. 犹豫:指在做决定时迟疑不定。
一些与狐疑相反的词汇:
1. 相信:对某件事情有信心,没有怀疑。
2. 确信:对某件事情十分坚信,没有疑问。
总之,狐疑是一个形容对某件事情持怀疑、犹豫不决态度的词语,可以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未知或不确定的事情时的心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