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oubt;suspicion] 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后用以称遇事犹豫不决
尚怀狐疑。——《资治通鉴》
(2) 又
狐疑之众。
满腹狐疑
(1).猜疑,怀疑。《楚辞·离骚》:“欲从 灵 氛 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汉书·文帝纪》:“方大臣诛诸 吕 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 宋昌 劝朕。” 颜师古 注:“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羽 ( 关羽 )与 肃 隣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 肃 常以欢好抚之。”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后人不加考核,至今狐疑。” ********* 《经历》五:“心里一直狐疑着,不知到底能够拿到多少。”
(2).犹豫。《史记·淮阴侯列传》:“ 孟賁 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二:“一往便当已,何为復狐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若乃饮马天堑,欲渡狐疑,宜用浮桥,枕席过师。”
狐疑是汉语中表示疑虑、犹豫不决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方面解析:
“狐”的隐喻
狐狸性多疑,古人以“狐”喻指遇事谨慎多虑的特性。《说文解字》载:“狐,妖兽也,鬼所乘之”,其多疑特性源于古代对狐狸灵性(如《山海经》)与狡黠(如《战国策》“狐假虎威”)的认知。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版);《山海经·南山经》。
“疑”的本义
《说文解字》释“疑”为“惑也”,即困惑不定。段玉裁注:“心不明曰疑”,强调心理状态的迟疑。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国学大师)。
核心义项
来源:司马迁《史记》(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屈原《楚辞》。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狐疑”保留古义,多用于书面语,如“面露狐疑”“心生狐疑”,强调因怀疑而行动停滞的状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疑惑;犹豫:~不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狐疑”承载中国古代动物隐喻的思维特征,反映人对自然现象的拟人化解读。班固《汉书·文帝纪》曾以“狐疑”讽喻政令迟疑(“方大臣诛诸吕……朕狐疑”),体现词义的社会应用。
来源:班固《汉书》(国学网)。
注:本文释义综合《说文解字》《史记》《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文献,溯源字词本义及文化语境,符合汉语词汇研究规范。
“狐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ú yí(注音:ㄏㄨˊ ㄧˊ),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与用法:
本义
源自狐狸生性多疑的特性。古人观察到狐狸渡冰河时会反复试探,故以“狐疑”形容人遇事犹豫不决、疑虑重重的状态。
引申义
广义上可表示怀疑、猜忌或缺乏决断力,如“满腹狐疑”指满心疑虑。
经典文献
诗词与文学
陶渊明《饮酒》诗中“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表达对犹豫心态的反思。
常见搭配
近义词与反义词
“狐疑”既保留了动物特性的文化隐喻,又通过历史文献和文学表达,成为汉语中描述“多疑不决”的经典词汇。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区分其“怀疑”与“犹豫”的双重含义。更多例句和出处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古籍。
安生乐业白兔公傍人篱落便鞋边璅表起比校鉢帒布色尘玷齿旧淳燿大吵大闹单调函数都司峨鬟二二虎虎割发冠凫广西观音菊孤芳銗镂花灯戏戒命静者金汉桔柏渡开旷开印夸异流水高山鸣林擒贼擒王穷荒绝徼儒庠扫彗摄空绳祖实度手指束心四祥素对宿念螳螂奋臂探虎套管特卓佻窃停当同源晚田微法拉误宠鲜灿鲜芳详隐鲜缛小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