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息的意思、宁息的详细解释
宁息的解释
(1).谓安宁;平静。《史记·秦始皇本纪》:“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復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寧息,岂不难哉!” 宋 范仲淹 《陈乞邠州状》:“俟三二年间,边事寧息,攻守有备,儻圣恩未移,用臣未晚。” 茅盾 《子夜》十八:“午后天气很热,四小姐在房里就象火烧砖头上的蚯蚓似的没有片刻的宁息。”
(2).安定休息。《汉书·哀帝纪》:“朕获保宗庙,不明不敏,宿夜忧劳,未皇寧息。”《晋书·宣帝纪》:“吾於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寧息。”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其徒苦行,昼夜精勤,不遑寧息。”
词语分解
- 宁的解释 宁 (寧) í 平安,安定:宁静。宁谧。息事宁人。 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宁亲。归宁。 守父母之丧,丧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
- 息的解释 息 ī 呼吸时进出的气:鼻息。喘息。叹息。窒息。瞬息万变。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宁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养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儿女:子息。 利钱:息
专业解析
"宁息"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单字"宁"和"息"的本义及组合后的引申义来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意思:
-
平息;安定;使恢复平静:
- 这是"宁息"最核心的含义。它指纷扰、动荡、冲突或骚乱等状态的停止或结束,使局面恢复安定、宁静。
- "宁"在这里取其"安宁"、"安定"之意。
- "息"取其"停止"、"平息"、"止息"之意。
- 组合起来,强调使不安定的状态归于平静和安定。
- 例句参考:
- 经过多方斡旋,战乱终于得以宁息。(指战争停止,恢复和平)
- 这场风波持续了数月,最终才渐渐宁息下来。(指纷争、骚动平息)
- 他的出现,让众人激动的情绪慢慢宁息了。(指激动的情绪平复下来)
-
停歇;止息:
- 这个含义更侧重于某种活动、声音或状态本身的停止或结束,不一定强调恢复安定状态的结果,但常常包含这层意思。
- "息"在这里更直接地表示"停止"、"休息"。
- 例句参考:
- 机器的轰鸣声彻夜未宁息。(指机器声音整夜没停)
- 他劳碌一生,至死方得宁息。(指劳作停止,得到安息)
"宁息"的核心内涵是"使动荡、纷扰或活动停止,归于平静、安定或休息的状态"。它既可以指平息外在的冲突、骚乱(如战争、风波),也可以指内在情绪或活动的停歇(如激动、劳作)。在使用时,常带有一种积极的、期望恢复和平安宁的意味。
来源参考(权威汉语词典):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宁息"的解释通常包含"平息"、"安定"的意思。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作为大型历史性语文辞典,对"宁息"的释义会更详细,涵盖其历史用法和上述核心义项。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也会收录"宁息"一词,释义侧重于"安定"、"止息"。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对于理解"宁息"在古籍中的用法和含义有重要参考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宁息”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níng xī,其核心含义为安宁、平静或安定休息。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
安宁平静
- 指环境或状态的安定,如“天下初定,又復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寧息,岂不难哉”(《史记·秦始皇本纪》)。
- 引申为平息纷争,例如“边事宁息”表示边境战乱得以停歇。
-
安定休息
- 强调身心的放松,如“昼夜辛劳,不得宁息”描述劳作后缺乏休息的状态。
二、使用场景
- 描述环境:如“雨顺风调,兵火宁息”形容社会或自然环境的平静。
- 形容个人状态:常用于表达忙碌或紧张后的放松,例如《子夜》中“没有片刻的宁息”凸显焦躁不安。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安宁、休憩、平静、止息。
- 反义词:动荡、纷扰、骚乱、不息。
四、例句补充
- 古文用例:“俟三二年间,边事寧息,攻守有备”(范仲淹《陈乞邠州状》)。
- 现代用法:“他需要一段宁息的时光来恢复精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典故或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鲍酪边储觱剥剥宾雁闭肆不知贵贱餐食尘动瞋骂刺凤描鸾大康雕龙吊查地壳运动东林寺凡曹风平浪静风行雷厉奋髯覆书杆子肐察观察力哈巴薅栉黑古笼冬锽锽趪趪简材翦乱借枢鸡肥机捩进迫浸行久许几曾箕帚举世混浊了歇美恣恣渺无影踪潘安片语只辞评判屏围轻飔青蝇点玉琼花观栖梧软炊三占从二骚情生鄙摄祚手不应心松铭伪善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