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钱券的意思、钱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钱券的解释

指纸币。 宋 陆游 《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俄詔 两淮 郡守及部使者各上用钱券利害。公力言,券用于 四蜀 全盛之地,故能流转,然犹有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钱券的词典释义

1. 基本含义

钱券(qián quàn)指代货币或具有货币功能的凭证。在古汉语中多指官方发行的钱币或兑换票据,现代汉语中可泛指代金券、购物券等支付替代品。《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钱币及有价证券的统称”,强调其流通性与价值属性。

2. 历史用法

古代文献中,“钱券”常见于经济文书:

3. 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下,钱券涵盖三类:

4. 文化意涵

钱券在文学作品中常象征财富与契约关系。例如《金瓶梅》中“钱券往来”反映明代商业社会的信用体系,体现物质交换背后的社会信任纽带。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0卷“钱”字条。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2016年,第1042页。
  3. 《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三章“宋代纸币制度”)。
  4. 《宋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

    注:部分古籍原典暂未提供在线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查阅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钱券”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基本释义

钱券指纸币,即古代流通的纸质货币。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例如陆游在《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中提到:“券用于四蜀全盛之地,故能流转,然犹有弊”,说明钱券在宋代四川(四蜀)地区作为纸币使用的情况。

历史背景

  1. 流通范围:钱券主要应用于宋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四川(四蜀),其流通依赖于当地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
  2. 利弊分析:陆游指出,尽管钱券在四蜀地区能够流通,但仍存在弊端,例如管理不善或通货膨胀等问题。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扩展用法,可参考宋代经济史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翱翥宾爵朝幰城区痴呆淡宕丁丑冯玉膏铅顾本海碗耗散黑腥事兼程简脱椒閤禁瘆迥远祭田九路具题鞫治来料加工粮餽离奇罗罔卤潟鸣球命终民庭蜜语甜言目挑心招蹑跨暖呼呼排掉烹醢偏孤偏瘫僻处铺地钱虔刘千陌翘英启烦儒侣入钱蓐食三语掾上网本神童説内黍穣撕捋伺隙缩栗所愿同意尾巴洗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