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夺之地。 汉 扬雄 《法言·寡见》:“ 孔子 用於 鲁 , 齐 人章章,归其侵疆。” 明 宋濂 《育王山广利禅寺涂田记》:“寺之长老 普济禪师光公 ,既为正其侵疆,復谋买田以助之。”
侵疆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均与领土、疆域的侵犯行为相关:
指通过军事手段强行占领或掠夺他国的疆土。此义项强调武力扩张的侵略性,如古代战争中“诸侯侵疆”的记载。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卷,第1023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892页。
泛指对边界、领土的非法侵蚀或蚕食,包括越界开垦、私占土地等行为。例如:“严防邻国侵疆,守护边民田产。”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064页;《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521页。
现代用法中特指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犯,常见于国际法领域。例如:“任何国家不得以武力侵疆。”
来源:《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314页;《国际法关键词》,法律出版社,第87页。
词源说明:
“侵”本义为渐进式掠夺(《说文解字》:“侵,渐进也”);“疆”指划定的领土界限(《说文解字》:“疆,界也”)。二字组合后,自先秦文献起即用于描述领土侵犯行为,如《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入我河县,焚我箕郜,侵疆削邑”。
“侵疆”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义解释
指被侵占的领土或侵夺之地。该词由“侵”(侵入)与“疆”(疆域)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历史上因战争或权力争夺而失去的国土。例如:
单字释义
该词多用于古籍文献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历史背景和领土纠纷的指向性。
保定市兵战长江三峡工程嗔恼吃饭家伙仇货疮痂穿漏楚逐臣翠羽搭伙丹籞断壁残垣哆唆泛洒丰峭耿怀关董瑰琼黄闱监誓甲铁静恬惊羽开动慷慨激昂郎猫累絷镰利猎场卵囊臝露麻痺不仁卖文为生孟津暖殿抛躲七兵岂况穷沮琼糜渠冲簁簁烧砚圣木身肌食不终味试片试问首辅刷箒耸激松腴素面汤武探口风淘濯天香体验文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