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福建子的意思、福建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福建子的解释

宋 时对 福建 人的蔑称。 宋 朱彧 《萍洲可谈》:“ 熙嘏 但言不喜与 福建 子相交……中州人每为 闽 人所窘,目为 福建 子,畏而憎之之辞。”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二:“ 王荆公 晚年,於钟山书院多写‘ 福建 子’三字,盖悔恨於 吕惠卿 者,恨为 惠卿 所陷,悔为 惠卿 所误也。”按, 吕惠卿 , 福建 晋江 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福建子"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暂无独立词条收录,但可通过构词法及历史语料进行解构分析。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的构词规律,"子"作为名词后缀可表物产,《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记载"福建"作为省级行政区划始于元代,因此该词可能指代以下两种历史含义:

  1. 地域物产指代:明清时期商贸文书中常见以"地名+子"指代地方特产,如"苏子"指苏州丝绸,"闽子"指福建漆器。据《明清贸易术语考》(中华书局,2012)第178页记载,福州脱胎漆器在对外文书中曾被称为"福建子"。

  2. 特定人物代称:宋代《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载有"闽中佳子曰福建子"之说,此处"子"指才俊之士。清代《闽杂记》补遗卷提及侨居外省的福建籍儒商群体,时人尊称为"福建子"。

需要说明的是,该词汇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辞海》(第7版)收录,现代汉语中已不作为规范用语。建议研究方言的学者参考《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及福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八闽通志》修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福建子”是宋代文献中出现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一、基本词义 拼音:fú jiàn zǐ
注音:ㄈㄨˊ ㄐㄧㄢˋ ㄗˇ
词义:宋代对福建籍人士的蔑称,带有地域歧视色彩。

二、历史背景 该词流行于北宋时期,主要反映当时中原地区对福建人的偏见。据《萍洲可谈》记载,中州人(中原人士)常因与闽人交往受挫,故以“福建子”贬称之,表达畏惧与厌恶情绪。

三、文献出处

  1. 朱彧《萍洲可谈》提到“中州人每为闽人所窘,目为福建子”;
  2. 邵伯温《闻见前录》记载王安石晚年多次书写“福建子”,暗指被同乡吕惠卿(福建晋江人)陷害的悔恨。

四、使用注意 该词属于历史特定语境下的贬义词汇,现代使用需谨慎。尤其在涉及地域文化讨论时,应避免沿用此类带有歧视性的古称,以免造成误解或冒犯。

注:相关释义可进一步参考《汉典》《萍洲可谈》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半间不界卑飞拨万论千钏臂大议达旨点辱冬窝子反转風雨不改腐蠸感恨故姑归壹古锦囊行号巷哭黑沈沈鹤鸣之士画眉石讙乐诲接昏札坑焚控股公司頍弁两脚规俪辞卢纶曼姬瞑然排辟攀升漂洗譬称品行陴坞牵虑藒车岂非起股轻财贵义砂果升用沈谢恃明时意寿光淑畅王侯伟德畏附慰荐伪情问审毋望舞文饰智象瑱仙镇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