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马递的意思、马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马递的解释

指古代官府文书由驿站派马递送。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驛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宋史·郑侠传》:“ 侠 知 安石 不可諫,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閤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臺司。” 清 林则徐 《关防告示》:“各属解司银两,先将起解款目、银数、日期,由马递具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马递是中国古代驿传制度中的专用术语,指通过马匹传递官方文书或紧急物资的通信方式。这一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成熟于汉代,是封建王朝维护中央与地方联系的重要基础设施。

从词义构成看,“马”指代运输工具,“递”意为传递、转送,合称即以马匹为载体的接力式传送系统。据《中国古代邮驿史》记载,汉代马递网络覆盖全国,驿站间距约30里,驿马需持“符节”通行,确保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与安全性。宋代进一步细化马递等级,如《宋史·职官志》将急件分为“金字牌急脚递”“青字牌马递”等类别,日行可达400里以上。

马递的运作依赖严格的制度规范。唐代《唐六典》规定,驿马需烙印编号,驿卒须登记文书内容、发件时间及经手人,遗失文书者将受杖刑。明清时期,驿站增设“火牌”“勘合”等凭证,强化了保密性与责任追溯机制。随着近代电报、铁路的兴起,马递于19世纪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接力换马”“昼夜兼程”的模式仍被视为古代物流效率的典范。

网络扩展解释

“马递”是古代中国通过驿站系统传递官方文书或物资的一种方式,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古代官府利用驿站马匹递送公文或重要物资的邮政制度。驿站作为官方设立的交通节点,负责在不同站点间接力传递,确保信息快速流通。

二、历史背景与分类

  1. 宋代驿传体系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代驿传分为三类:

    • 步递:步行传递,速度最慢;
    • 马递:骑马传递,日行约四百里;
    • 急脚递:最快方式,专用于紧急军情,日行可达四百里以上。
  2. 文书管理
    马递公文需加盖“兵部火票”,并填写“连排单”记录传递流程,以便核查。

三、应用实例

四、延伸说明

“递”字在古汉语中涵盖传递、押送等含义,马递属于驿传系统的核心形式之一,体现了古代行政与通信的紧密结合。

别人正在浏览...

鲍嘉迸云表帅草闲産销车柄陈伯吹锄头大诺地宇锻练飞跳風鯁蜂屯螘聚副刊敢于官诰归钓鬨争齁齁呼呼瀽穴集掇诫命均工夫看清客艘癞蜍燎告立节卵裂迈秀满满当当麻糖麪团秣马内家兵骈丽罴九千古绝调千虑清紧清浅卿月瞿唐峡生就深沟坚壁伸剖市际思古私面藤牌条凳铁鼓团焦问慰帖响噹噹岘首碑狭浅袭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