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驾辕。谓拉车。《战国策·楚策四》:“夫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 太行 。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词:“仰飞仙,犹龙无迹。与谁同去,挑包徐甲,负辕班特。” 陈三立 《次韵答义门题近稿》:“号壁螿虫聊復尔,负辕牛马待怜谁?”
“负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引申义及古文用例多角度解读:
字面解释
指“驾辕拉车”,即用牲畜牵引车辕前行()。例如《战国策·楚策四》中描述老马“负辕不能上”,形象展现拉车的吃力场景。
引申含义
比喻事情发展逆向或遭遇困境,如马车无法前进,常用来形容命运逆转或局势不利()。例如宋词“负辕班特”暗喻身处逆境仍需坚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文原句或不同语境的应用,可参考《战国策》、宋代诗词等文献来源。
《负辕》是指指牛或马拉车时,牲口背后的那一对车辕,负责推动车辆前进。
《负辕》的部首是贝字旁,它的笔画数是10画。
《负辕》是一个汉语词汇,来自中国的农耕社会。 在古代,农民们常常利用牛或马作为耕作工具,拉着车辆帮助农民完成农耕工作。牲口拉车时背后的车辕称为《负辕》。
《负辕》的繁体字形为「負轅」。
在古代汉字中,「负」的写法有时候会单独用作形声字,表示“承担、接受”,意味着担负责任。而「辕」在古代有一个不同的写法,是由两个部分「辚」和「车」组成。
1. 农民们给牛套上了«负辕»,开始了一天的耕作。
2. 负辕的两头牛看上去非常强壮,能够轻松推动沉重的车辆。
3. 他一手拉着马缰绳,一手牵着负辕,精神抖擞地前行。
组词:"负担"、"负重"、"担负"、"负责"、"牛车"、"马车"。
近义词:"推车"、"拉车"、"拉拔"、"驱车"、"驱牛"。
反义词:"牵引"、"驾驭"、"指引"、"引导"、"驱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