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齑块粥的意思、断齑块粥的详细解释
断齑块粥的解释
见“ 断虀画粥 ”。
词语分解
- 断的解释 断 (斷) à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断裂。断层。断面。截断。断肠。断魂。断线风筝。 不继续,禁绝:断粮。断水。断炊。断奶。断档。断流。断种(弉 )。断交。断片。断续。断子绝孙。 判定,决定:判断。诊
- 粥的解释 粥 ō 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质食品:小米粥。 像粥的东西:泥粥。乱成一锅粥。 粥 ù 古同“育”,生养。 古同“鬻”,卖。 笔画数:; 部首: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断齑块粥"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生活极其清苦、节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 断齮 (duàn jī): "齮"指切碎的腌菜或酱菜。"断齮"字面意思是切碎的、零星的咸菜。
- 块粥 (kuài zhōu): "块"指成块、成团的东西。"块粥"字面意思是凝结成块的、冷了的稀粥。
- 整体含义: 这个成语描绘的是食物极其简单粗劣,只有切碎的咸菜和冷结成块的稀粥可吃。它形象地比喻生活非常贫困、清苦,饮食条件极差。
二、 引申义与用法
- 核心意义: 形容生活极度贫寒、节俭,物质条件匮乏。
- 情感色彩: 通常带有褒义或中性色彩,强调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工作或保持节操。它常用来赞美或形容人安于清贫、刻苦自励的精神。
- 常见搭配: 常与形容清贫生活、刻苦学习的词语连用,如"断齮块粥,刻苦攻读"、"过着断齮块粥的日子"。
三、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源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期刻苦求学的故事。
- 典故: 据《宋史·范仲淹传》及宋·魏泰《东轩笔录》等史料记载,范仲淹年少时家境贫寒,寄居在寺庙读书。为了节省开支和集中精力学习,他每天只煮一锅粥,待粥冷却凝固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切碎的咸菜(齮)下咽。这就是"断齮块粥"(或"划粥断齮")的由来。
- 象征意义: 范仲淹的故事使得"断齮块粥"不仅指物质生活的艰苦,更升华成为一种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精神的象征。
四、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粗茶淡饭、箪食瓢饮、节衣缩食、啜菽饮水(形容生活清苦)。
- 反义词: 锦衣玉食、钟鸣鼎食、食前方丈、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权威汉语工具书) - 对"断齮块粥"或"划粥断齮"词条的解释。 (无有效链接)
-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列传第七十三·范仲淹传》 (官方史书) - 记载了范仲淹少年苦读的经历。 (无有效链接)
- 宋·魏泰《东轩笔录》 (宋代笔记) - 其中记载了范仲淹"划粥断齮"的具体细节。 (无有效链接)
- 《成语大词典》 (常用成语工具书) - 对"断齮块粥"的释义、出处及用法说明。 (无有效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断齑块粥”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解释
该成语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生活贫苦却勤奋学习或坚持志向的状态。其核心意义与“断齑画粥”相同,属于同义表达。
二、出处与典故
- 文献来源:最早见于清代冯桂芬的《潘绂庭京卿五十寿序》,文中提到“希文断齑块粥,而有先忧后乐之志”,将范仲淹(字希文)的节俭与远大志向并提。
- 历史背景:典故源自宋代范仲淹青年时期苦读的经历。他寄居寺庙时,每日将凝固的粥划为四块,搭配切碎的腌菜(齑)充饥,坚持三年之久。
三、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定语,用于描述清贫力学的情景。
- 近义成语:断齑画粥、箪食瓢饮。
- 结构特点:通过“断齑”(切分腌菜)和“块粥”(分块冷粥)两个动作,具象化表现生活简朴。
四、延伸解析
- “齑”的含义:指捣碎的姜、蒜或腌菜等,常与贫寒生活关联。
- 文化意义:成语不仅体现物质匮乏,更强调在困境中坚持理想的精神,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胸怀。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细节,可参考《五朝名臣言行录》等宋代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便于笔友拨不断虫蝎处变带劲代数方程当颅道馆道尹断梗遁巡蠹箧芳缄風鵬分文副宪刮劘猴戏嘂呼记殿饥寒交凑精励警头谨言慎行九簭狷直旷朗莲龛逻巡緑螭骢虑祸漫淹没星秤谋量泥文皮相之见泼散襁葆前五代倾塌泉石膏肓染指垂涎丧胆销魂沙罐蚀亏侍猎摔炮双飞数据流计算机説明文桃花潭头足倒置威能委曲无穷大量武猷向常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