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后以“跋胡疐尾”喻进退两难。 宋 李纲 《谢复观文殿大学士表》:“惟信古太过,而欲为曲突徙薪之谋,故与物多违而每致跋胡疐尾之患。”亦省作“ 跋胡 ”。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四十韵》:“ 鹿角 真走险, 狼头 如跋胡。” 仇兆鳌 注:“《水经注》: 江 水又东流 狼头滩 ,其水并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其歌曰:‘滩头白浡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
“跋胡疐尾”是一个汉语成语,现多写作“跋前疐后”,出自《诗经·豳风·狼跋》。《汉语大词典》和《辞源》均收录该词,其核心含义指狼前进时踩到下巴垂肉(胡),后退时绊到尾巴,比喻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展开分析:
语音与结构
该成语读作“bá hú zhì wěi”,属于联合式结构,由“跋胡”和“疐尾”两个动宾短语并列组成。“跋”指踩踏,“疐”通“踬”,意为跌倒,二字均以“足”为形旁,体现动作与足部相关。
文献溯源
最早见于《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汉代郑玄笺注:“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进退有难。”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进一步阐释:“狼跋其胡,则疐其尾矣。周公遇流言之变,亦犹是也。”
语义演变
原指动物生理特征导致的行动困境,后经《诗经》引申为政治处境隐喻,至唐宋时期演变为通用成语。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标注“疐”字在经典中的特殊用法,强调其与“踬”的假借关系。
现代应用
在当代汉语中多用于描述决策困境,如:“企业面临环保政策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压力,实有跋胡疐尾之困。”《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列举其近义词为“进退维谷”“骑虎难下”。
权威参考
该词条在《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被纳入“动物比喻类成语”分类,与“兔死狐悲”“虎头蛇尾”等构成同源语义场。其历史用例可参考《十三经注疏》及《朱子语类》等古籍注疏文献。
“跋胡疐尾”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发音:bá hú zhì wěi(“疐”读作zhì,第四声)。
核心释义:比喻陷入困境,进退两难。
部分词典(如)提到“行动迟缓”的引申义,但主流释义仍以“进退两难”为核心,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诗经》原文或宋代李纲的文献记载。
矮人看戏安培八月节本福鄙陋馋人持算出生地主义代乳粉迭和断縻多才多艺多视角渡涉发案分头浮浪人虼蜽皮公声耗磨辰戒命进蹈九转金丹壳果窠绫可望亏损练主流花龙辔龙胄满秩眉飞色舞谋宪目瞪舌彊盘嶔平安无事桥死啓草七伐清涵起石全壶趣禅热蟒人情味儿三檐四马纱冠神龛水烟师粟陈贯朽孙妇体育统铺退人吐露温熟卧揖相知恨晚霞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