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入粟的意思、入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入粟的解释

(1).谓纳粟于官府,用以买官或赎罪。《史记·平準书》:“ 弘羊 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及罪人赎罪。”《汉书·万石君传》:“今君上书言仓库城郭不充实,民多贫,盗贼众,请入粟为庶人。”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庆 自以为居相位不能理,请入粟赎己罪,退为庶人。”《元史·选举志二》:“凡先尝入粟遥授虚名者,今再入粟,则依验粮数,照依资品,今实授茶盐流官。”

(2).指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捐取功名。《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王安 道:‘小姐守志至今,誓不改适。因家相公近故,小姐亲到京中来访相公,要与相公入粟北雍,请相公早办行期。’” 清 戴名世 《汪河发墓志铭》:“ 粤 东人 姚子庄 为 石埭 县令,闻 河发 名,召至署中,欲为 河发 入粟为太学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入粟是汉语历史词汇,原指以粮食作为赋税或赎罪的形式缴纳给官府,后延伸为通过捐献粮食获取官职或免除刑罚的特殊制度。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本义与赋税制度

    入粟的字面意为“缴纳粮食”,最早见于《周礼》记载的赋税体系。古代农业社会中,粮食是国家财政核心,《史记·平准书》提到“入粟县官,得以拜爵”,指民众通过缴纳粮食换取爵位。

  2. 汉代的经济政策

    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贵粟”主张,明确“入粟受爵”制度,鼓励民众向边塞输送粮食以巩固国防,同时缓解粮荒压力。这一政策被《汉书·食货志》收录,成为汉代经济改革的关键措施。

  3. 捐纳制度的起源

    入粟后衍生出“捐纳”概念,即通过捐献财物获得官职或功名。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明清时期入粟捐官成为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但也因滋生腐败备受争议。

  4. 法律与赎罪功能

    在司法领域,入粟可作为刑罚替代方案。唐代《唐律疏议》规定部分轻罪允许“入粟赎刑”,犯人缴纳粮食可减免杖刑或徒刑,体现古代“以财代罚”的法律思想。

  5. 文化隐喻与演变

    现代汉语中,“入粟”一词已退出日常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经济史时仍具学术价值。学者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其为“传统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典型手段”。

网络扩展解释

“入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纳粮或缴纳财物相关,主要应用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1. 字面含义

    • 入:指进入、缴纳;粟:原指谷物(如小米),后泛指粮食或财富。
    • 整体可理解为“缴纳粮食”或“贡献财物”。
  2. 核心定义
    指通过向官府缴纳粮食或金钱,用以买官、赎罪或获取功名。


二、历史背景与用途

  1. 买官制度
    汉代《史记·平準书》记载,桑弘羊曾建议允许官吏通过“入粟补官”来增加国库收入。例如汉武帝时期,缴纳一定粮食可换取官职或爵位。

  2. 赎罪手段
    罪犯可通过缴纳粟米减免刑罚。如《汉书》中万石君石庆因政绩不佳,自请“入粟为庶人”以抵罪。

  3. 功名捐纳
    明清时期延伸为通过捐钱获取科举资格或功名。如《警世通言》提到“入粟北雍”(捐钱进入国子监)。


三、相关文献与示例


四、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入粟”反映了古代以财物换取社会资源(官职、免罪、功名)的特殊制度,其具体应用随朝代演变而扩展,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与政治制度的重要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碍叫巴渝歌褊鹊蚕缕毚毫出名悼愍调筝抵忤蜚挽抚兵浮语光训古巴孤零零寒条红学画卷静功惊虑进孰酒缾极言桔桀钜卿劳怨磊磊落落镂骨鸾帚驴唇不对马嘴眊荒觅死内臧牛田诺已疲陋青锦啓问弃责趋朝桑寄生渗淡市惠世论师娘熟察水调歌头税输送语抬驾檀褐田园诗通廛蜿蟤味如鸡肋稳步武监痫厥新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