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纳粟于官府,用以买官或赎罪。《史记·平準书》:“ 弘羊 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及罪人赎罪。”《汉书·万石君传》:“今君上书言仓库城郭不充实,民多贫,盗贼众,请入粟为庶人。”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庆 自以为居相位不能理,请入粟赎己罪,退为庶人。”《元史·选举志二》:“凡先尝入粟遥授虚名者,今再入粟,则依验粮数,照依资品,今实授茶盐流官。”
(2).指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捐取功名。《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王安 道:‘小姐守志至今,誓不改适。因家相公近故,小姐亲到京中来访相公,要与相公入粟北雍,请相公早办行期。’” 清 戴名世 《汪河发墓志铭》:“ 粤 东人 姚子庄 为 石埭 县令,闻 河发 名,召至署中,欲为 河发 入粟为太学生。”
“入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纳粮或缴纳财物相关,主要应用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核心定义
指通过向官府缴纳粮食或金钱,用以买官、赎罪或获取功名。
买官制度
汉代《史记·平準书》记载,桑弘羊曾建议允许官吏通过“入粟补官”来增加国库收入。例如汉武帝时期,缴纳一定粮食可换取官职或爵位。
赎罪手段
罪犯可通过缴纳粟米减免刑罚。如《汉书》中万石君石庆因政绩不佳,自请“入粟为庶人”以抵罪。
功名捐纳
明清时期延伸为通过捐钱获取科举资格或功名。如《警世通言》提到“入粟北雍”(捐钱进入国子监)。
“入粟”反映了古代以财物换取社会资源(官职、免罪、功名)的特殊制度,其具体应用随朝代演变而扩展,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与政治制度的重要词汇。
《入粟》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加入到粮食中。它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分别是“入”和“粟”。
“入”字的部首是“入”,它是由两笔构成的;“粟”字的部首是“米”,它是由三笔构成的。整个词语《入粟》一共用到了五笔。
《入粟》一词的来源较为古老,它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入粟」。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汉字的笔画和形状可能有所差异。关于《入粟》这个词的古时候写法,我暂时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1. 他通过努力工作,最终入粟成为了家族的重要成员。
2. 这个小男孩已经可以独立进饭馆入粟了。
入圈、入境、入学、加入等。
加入、参加、融入等。
退出、离开、脱离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