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primand] 严厉责备
互相切磋责勉。《论语·子路》“切切偲偲”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切切偲偲,相切责之貌。”
(1).严词斥责。《汉书·沟洫志》:“御史大夫 尹忠 对方略疏阔,上切责之。”《后汉书·李云传》:“詔切责 蕃 秉 ,免归田里。”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宦者》:“ 继恩 收 蜀 有功,宰相欲以为宣徽使。天子以为宦官不可令预政事,切责丞相,而置宣政使以命 继恩 。”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殴驸马》:“上大怒,下旨切责,夺其父职为民。”
(2).急切求索。 唐 元结 《舂陵行》:“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切责,汉语复合词,由“切”与“责”两个语素构成。从构词法分析,“切”作副词时表“深切、恳切”义(《汉语大词典》第2卷),引申为态度严肃;“责”本义为“求取”,后演变为“要求、责备”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二字组合后,核心语义指向“用严厉态度进行责备”,常见于政论性文本与历史典籍。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具有特殊语用色彩。《汉书·翟方进传》载成帝“切责公卿”指君主对臣下的正式训斥,凸显权威性语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汉书》卷八十四)。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用“切责使者”描述上级对使节的严厉问责,展现制度性追责场景。
现代汉语中,“切责”多用于书面语体,如《鲁迅全集》第四卷“切责当局之昏聩”,延续了其作为正式批评用语的功能。该词在语义强度上介于“批评”与“斥责”之间,特指基于道义立场的严肃追责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切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细微差别,具体解释如下:
严厉责备
指以严肃的态度或言辞斥责他人。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最为常见,例如:
古代引申义:互相切磋责勉
源自《论语·子路》“切切偲偲”,原指朋友间相互督促、勉励。汉代马融注解为“相切责之貌”,即通过切磋实现共同进步。
古代用法
早期强调“切磋”与“责任”,如《论语》中的正向互动,后逐渐演变为单方面的严厉批评,尤其在汉代以后多用于君臣、上下级关系中的斥责。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多保留“严厉责备”的含义,例如:“领导因失误切责下属”。
唐代文献中偶见“急切求索”的用法,如元结《舂陵行》“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此处“切责”指向官员急切催征物资,但此义项使用频率较低。
“切责”的核心含义为严厉批评,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古今差异。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
百生豹姿贬约鞞靫布疋糙漆戴星荡决黨引耽惑斗蛙恩奬二辈子耳门反躬丰覇丰干棡鼓曲关东平原滚锅黄纸火雷贱庶积尘惊濑浸水旧楮宽恕联吏连总寥落李闯穭麦乱孽秘法木笺男声嫩醅匿名书弄唇吻磞头瓢尊剖尸潜身缩首栖粮清甜旗袍丘祷遶殿雷撒谎三豪散套扫犁砂金舜禹斯抬斯敬屯蹷否塞屯毛不辨豚子无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