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禁旅的意思、禁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禁旅的解释

犹禁军。《南史·刘怀珍传》:“ 怀珍 年老,以禁旅辛勤,求为闲职。”《北史·杨宽传》:“ 孝武 与 齐神武 有隙,遂召募驍勇,广增宿卫,以 宽 为閤内大都督,专总禁旅。”《旧唐书·宪宗二十子等传论》:“自 天寳 以降,内官握禁旅,中闈纂继,皆出其心。” 宋 苏辙 《上皇帝书一封》:“而今世之惰兵莫如内郡之禁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其后遂以京师者为禁旅,而分镇各省者为驻防,定兵额约二十万。”《清史稿·礼志九》:“ 世祖 统一区夏,数幸 南苑 ,令禁旅行围,始立大狩扈从例。”参见“ 禁军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禁旅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含义的复合词,指古代驻守京城、护卫宫廷的军队,又称“禁军”。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演变等角度展开说明:

  1. 字词释义

    “禁”本义指禁忌、禁令,后引申为帝王居所(如“禁中”“宫禁”);“旅”原指军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旅),后泛指军队。二者组合为“禁旅”,特指护卫皇城、驻扎京畿的精锐部队,属古代军事制度中的重要概念。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百官志》,指汉代的“北军五校”,后历代沿用,如《明史·兵志》载“禁旅之制,太祖定都金陵,置四十八卫”。

  2. 历史沿革

    禁旅在不同朝代有具体指代:唐代称“北衙禁军”,宋代设“殿前司”“侍卫亲军”等禁军机构,明代则为“京营”及锦衣卫的部分职能,清代则有“八旗禁旅”。其职能除戍卫外,亦参与仪仗、平叛等任务。例如《宋史·职官志》载“殿前司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

  3. 文化引申

    因禁旅多由精锐组成,文学作品中常以“禁旅”代指训练有素的军队。如清代赵翼《陔余丛考》提到“禁旅之设,所以严守备而尊朝廷”,强调其政治象征意义。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或古典文学语境。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禁旅”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指代皇帝的直属护卫军队,即“禁军”。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禁旅”意为皇帝直接统辖的宫廷卫队或京城驻军,主要负责宫廷安全与都城防卫。该词常见于史书,如《南史》《北史》等。

  2. 历史背景与职责

    • 禁旅成员多为精锐士兵,需长期承担高强度守卫任务。例如《南史·刘怀珍传》提到刘怀珍因“禁旅辛勤”请求调任闲职,侧面反映其职责繁重。
    • 在政权动荡时期,禁旅的统帅权常成为争夺焦点。如《北史·杨宽传》记载,北魏孝武帝为对抗权臣高欢(齐神武),任命杨宽为禁旅统领以巩固权力。
  3. 词源与演变
    “禁”指宫廷禁地,“旅”为军队编制单位(约五百人),合称代指驻扎禁地的精锐部队。宋代后,“禁军”逐渐成为更通用的表述,但“禁旅”仍用于文献中强调其直属性质。

该词凸显古代皇权对军事力量的直接控制,是研究宫廷制度与军事史的重要术语。

别人正在浏览...

拔树寻根倍半财粮策辔沉滞赤军子笞戮冲辰串饮怵利慈训翠粒打场子邓橘矴铁笃癃愕愕厄菑芳辰凡几肺石副妾各色汩陈鬼瞰其室贵室害累涵蓄豪诞画额恚惧虎口逃生讲处嘉期计台戢尾极意可知宽安匡谬正俗理当鹿栅露宿风餐漫失闷絶难言攘羭绕殿雷塞咎神疲涉阅时漏碎翦魏科濊濊乡耋宵唤宵柝谢柬鞋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