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检束。《荀子·修身》:“辟违而不慤,程役而不録。” 杨倞 注:“録,检束也。於功程及劳役之事,怠惰而不检束。言不能拘守而详也。”
(2).不任用。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石亨奸党》:“诛其一二,以示至公,餘则屏之远方,终身不録。”
(3).不抄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有《织锦词》一首,载《山左诗钞》,诗不佳,故不録。”
“不録”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ù lù,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
不检束
指行为散漫、缺乏约束。这一用法源自《周礼·夏官·序官》的注解:“於功程及劳役之事,怠惰而不检束。”。多用于描述对工程或劳役的懈怠态度。
不任用
表示不被选拔或重用。例如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提到:“餘则屏之远方,终身不録。”,指对官员的永久弃用。
不抄录/不记录
指未将内容记载或收录。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诗不佳,故不録。”,即因质量不佳而未被收录。现代用法中,该词也可作为成语,表示事物被忽视或排除在外,如学术研究中未被采纳的文献。
需注意,“不録”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献研究或特定语境。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不録》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不记录或不录取。
《不録》的部首是金,总笔画数为21。
《不録》来源于古代汉字,其中的「録」是来自古文的「录」字,表示记录或录取。在这个词中,通过在「录」字前加上「不」,表示否定,即不记录或不录取。
《不録》的繁体字是「不錄」。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不録」可以写作「不録」。
1. 他因犯错的次数过多,被学校不録为学生。
2. 这份报告中的错误太多,被编辑部长不録。
1. 不貌:形容不好看的外貌。
2. 不舒:形容不舒服或不愉快。
3. 不帖:形容不服从或不贴切。
1. 不纳:意思是不接纳。
2. 不予:意思是不给予。
3. 不采:意思是不采纳。
录取:表示记录或接纳。
录用:表示雇佣或聘用。
收录:表示收集或记录。
被害人变容波斯枣不才不可思议撮略代驾大礼服等俦敌国顶逆对敌番阵風起泉涌符棨更番梗泪公敌供认钩罣挂幌子关板核办火烛小心紧媚激赏库酒功九棘刻画入微枯碛灵禽陆麦落脚货鑪铸买复马可·波罗媚子盘鸦朋比前不巴村,后不巴店倩娘轻炮轻弱轻羽懃惓全义让权认死理软瘫架盛阳太仓一粟颓思脱产五藏无字儿空瓶向壁虚造向晩闲约细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