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檢束。《荀子·修身》:“辟違而不慤,程役而不録。” 楊倞 注:“録,檢束也。於功程及勞役之事,怠惰而不檢束。言不能拘守而詳也。”
(2).不任用。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國事八·石亨奸黨》:“誅其一二,以示至公,餘則屏之遠方,終身不録。”
(3).不抄錄。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六:“有《織錦詞》一首,載《山左詩鈔》,詩不佳,故不録。”
“不録”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ù lù,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種解釋:
不檢束
指行為散漫、缺乏約束。這一用法源自《周禮·夏官·序官》的注解:“於功程及勞役之事,怠惰而不檢束。”。多用于描述對工程或勞役的懈怠态度。
不任用
表示不被選拔或重用。例如明代郎瑛在《七修類稿》中提到:“餘則屏之遠方,終身不録。”,指對官員的永久棄用。
不抄錄/不記錄
指未将内容記載或收錄。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寫道:“詩不佳,故不録。”,即因質量不佳而未被收錄。現代用法中,該詞也可作為成語,表示事物被忽視或排除在外,如學術研究中未被采納的文獻。
需注意,“不録”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獻研究或特定語境。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不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不記錄或不錄取。
《不録》的部首是金,總筆畫數為21。
《不録》來源于古代漢字,其中的「録」是來自古文的「錄」字,表示記錄或錄取。在這個詞中,通過在「錄」字前加上「不」,表示否定,即不記錄或不錄取。
《不録》的繁體字是「不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不録」可以寫作「不録」。
1. 他因犯錯的次數過多,被學校不録為學生。
2. 這份報告中的錯誤太多,被編輯部長不録。
1. 不貌:形容不好看的外貌。
2. 不舒:形容不舒服或不愉快。
3. 不帖:形容不服從或不貼切。
1. 不納:意思是不接納。
2. 不予:意思是不給予。
3. 不采:意思是不采納。
錄取:表示記錄或接納。
錄用:表示雇傭或聘用。
收錄:表示收集或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