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媚子的意思、媚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媚子的解释

(1).所爱之人。亦指贤臣。《诗·秦风·驷驖》:“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毛 传:“能以道媚於上下者。” 郑玄 笺:“媚於上下谓使君臣和合也。此人从公往狩,言 襄公 亲贤也。” 朱熹 集传:“媚子,所亲爱之人也。” 宋 叶适 《送林退思》诗:“方从媚子引,岂料谗夫倾!”

(2).爱子。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婴儿常病伤饱也,贵臣常祸伤宠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人君常过在不能已於骄臣。”

(3).首饰名。 北周 庾信 《镜赋》:“悬媚子於搔头,拭釵梁於粉絮。”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媚子”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所爱之人或贤臣
    源自《诗经·秦风·驷驖》:“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这里的“媚子”指君主亲近的贤臣或宠信之人,朱熹集传解释为“所亲爱之人”。古代语境中多含褒义,强调德行与君臣和谐。

  2. 爱子
    汉代王符《潜夫论·忠贵》提到“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指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溺爱。此处“媚子”指被宠爱的孩子,带有家庭伦理色彩。

  3. 首饰名
    北周庾信《镜赋》中“悬媚子於搔头”描述了一种古代女性发饰,可能与簪钗类饰品相关,具体形制已不可考。


二、现代延伸含义

  1. 贬义用法:谄媚之人
    现代口语中,“媚子”常含贬义,指刻意讨好、虚伪奉承的人,如例句“那妖媚子女人”。部分词典将其标注为“贬义词语”,强调为利益不择手段的虚伪态度。

三、语境差异

建议在阅读古籍时注意词义演变,避免混淆古今用法。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潜夫论》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媚子》的意思

《媚子》这个词在汉语中指的是女子对男子使用婉转柔美的言辞和动作来博得他的喜爱或青睐。这种行为常常伴随着一种柔顺、娴静的态度,以使自己显得更加可爱和迷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

《媚子》的拆分部首为女字旁和子字旁。

女字旁的部首为“女”,子字旁的部首为“子”。

《媚子》的总笔画数为14画。

来源

《媚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用于描述女子对男子的迷倒或巧妙操控。

繁体

《媚子》的繁体字为「媚子」。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媚子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它可以写作「媺子」或「繆子」。

例句

她一直以媚子的方式与他交谈,试图吸引他的注意。

组词

媚笑、媚态、媚眼、媚容、媚骨。

近义词

迷人、撒娇、讨好、巴结。

反义词

坦诚、率直、朴实、真实。

以上就是关于《媚子》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介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