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朝 梁武帝 指令给事郎 周兴嗣 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编写的文章。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便于记诵,后来用为儿童启蒙读本。以后又有注释、续编和改编本多种。参阅《六艺之一录》卷一六八、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千字文》。
(2).法帖名。古人重 王羲之 书法,以 王 字集《千字文帖》, 南朝 陈 智永 、 唐 欧阳询 、 虞世南 、 褚遂良 、 孙过庭 、 张旭 、 李阳冰 和 怀素 皆有临本。亦省称“ 千文 ”。 宋 黄伯思 《东观馀论·论虞书千文》:“闻 曾 家所藏 虞 帖,未曾见,但前辈写《千文》如 智永 辈,不正即草,未有以行书写者。”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世传 智永 写《千文》八百本。”参阅《三希堂法帖》第一册。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蒙学经典,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释义、内容及文化价值进行专业解析:
《千字文》 是由南朝梁代官员周兴嗣(?—521)奉梁武帝之命编纂的四言韵文,全文由一千个互不重复的汉字组成,涵盖天文、地理、历史、伦理、教育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核心教材之一。其名称直指文本特征:“千字”指字数,“文”即韵文体裁(来源:周兴嗣《梁书·卷四十九》;《汉语大词典》第1卷)。
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命周兴嗣将王羲之书法残片中一千个散字编成韵文,“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足见其构思之精严(来源:李绰《尚书故实》,中华书局点校本)。
按传统分类,全文分为四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阐释宇宙生成,融合《易经》《淮南子》哲学观(来源:《周易·乾卦》;刘安《淮南子·天文训》)。
强调儒家伦理:“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道)、“仁慈隐恻,造次弗离”(仁德)(来源:《孝经·士章》;《论语·里仁》)。
如“推位让国,有虞陶唐”述尧舜禅让,“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列战国名将(来源:《史记·五帝本纪》;《汉书·艺文志》)。
“具膳餐饭,适口充肠”述饮食节俭,“笺牒简要,顾答审详”倡文书礼仪(来源:朱用纯《朱子家训》)。
与《三字经》《百家姓》并称“三百千”,南宋后成为官方蒙学标准教材(来源:徐梓《中国传统蒙学书目》)。
唐代传入日本、朝鲜,日本正仓院现存7-8世纪《千字文》抄本(来源:池田温《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智永、欧阳询等书家曾书写《千字文》,推动书法教育(来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
当代学者指出其知识体系具有“百科全书式启蒙”特征,如饶宗颐考证“律吕调阳”反映古代乐律与历法关联(来源:饶宗颐《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版),王澍则分析其用韵体现南朝金陵官话特点(来源:王澍《〈千字文〉音韵研究》,《语言研究》2009年第3期)。
(注:古籍文献来源依据通行学术版本,现代研究标注作者、书名、出版社/期刊信息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启蒙教材,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期由官员周兴嗣编纂的四言韵文,全文共250句,每句4字,采用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作为古代三大蒙学经典之一,它既是识字课本,也是涵盖天文、地理、伦理等知识的综合性读物。
二、核心特点
三、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体系化启蒙教材,《千字文》自隋唐起流行1300余年,不仅帮助儿童识字,更通过成语典故(如“孤陋寡闻”)传递传统文化价值观。其“千字不重”的编纂难度,展现了汉字的丰富性和古人的智慧。
示例解析 首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玄”指天空的深青色,“黄”象征土地颜色,“洪荒”描述宇宙初开的混沌状态。短短八字即勾勒出古人对世界起源的认知框架。
(完整原文及注释可参考、5、6、9、10等来源)
阿倚白日升天襃侈表音法残折参序察察插趣衬装绸缪帷幄厨珍大姓地府黩礼反方凡枯箇边国音含量寒芜洪鑪怀寄霍濩简炼矫谲狡慝界天荩草旌旝经台矜踞决贾拒霜口是心非狂贱喟然长叹旅距马褥子煤赭孟阳藐孤婆罗门俏式器具清韶容标三灾六难神疲慎微使强誓心守宫水虫酸虀枉上文笔无权崄介先圣霞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