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踏床 ”。亦作“蹋床”。坐时搁脚的小几。俗称脚踏子。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海门盐场》:“明旦起,枕席及蹋牀上凡列泥馒头三十餘,大小各异。” 宋 洪迈 《夷坚甲志·蒋通判女》:“物踞坐蹋床上,背面不语。审视,盖一妇人。”《宋史·舆服志一》:“﹝小舆﹞上有小案、坐牀,皆绣衣,踏牀緋衣。”《宋史·舆服志二》:“ 隆兴 二年正月,皇后受册毕,择日朝謁,有司具仪物,乞乘肩舆龙檐……衬脚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一。”《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也不应,自坐在踏牀上,眼泪汪汪,口里叹气。”
“踏牀”是古代家具中的一种辅助用具,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放置在床、椅前供人搁脚的小型家具,又称“踏床”“蹋床”或“脚踏子”。其功能类似现代脚踏凳,可增加坐卧时的舒适性。
文献例证
形制与用途
多为木质或竹制矮几,高度约10-20厘米,表面可能覆盖织物。既可用于垂足而坐时承托双脚,也可作为登床的垫脚工具。
文化关联
宋代文献如洪迈《夷坚志》多次提及,反映其在当时家居中的普及性,甚至被赋予民俗意象(如灵异故事中作为鬼怪活动载体)。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宋史·舆服志》《夷坚志》等古籍原文,或通过汉典等权威辞书获取详细释义。
《踏牀》是指行走时踩在地板、台阶等物体上,用脚掌踩踏牀面。
《踏牀》的拆分部首为“足”和“牛”,其中“足”表示与脚有关,而“牛”则是象形字,表示牀。
《踏牀》的笔画数为11画,其中“足”部为7画,牀部为4画。
《踏牀》一词的来源暂无明确的文献记载,但由于“踏牀”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因此其词义较易理解。
繁体字“踏牀”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汉字“踏牀”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由足和牛两部分组成。
1.小明小心翼翼地踏牀走过,生怕吵醒了正在睡觉的父母。
2.走访客户时,业务员必须注意踏牀不发出任何声音,以显示尊重和礼貌。
1.踏进:指脚步迈向某个地方或进入某个状态。
2.踏实:指人的行动或思想稳定、深沉。
踏步、行走
离开、迁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