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弯曲,不屈服。形容节操刚正,意志坚强。 宋 刘炎 《迩言》:“夫观 钱塘江 潮,犹猛士之肝胆决裂,义士之怒髮衝冠。观 仙都 天柱 ,犹直臣之气,不挠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明 方孝孺 《王温子栗字说》:“慎哉栗乎!尔毋厉外而懦中也,必也挺拔特立如雪霜之松栢,不挠不折以固其节乎!”
“不挠不折”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ù náo bù zhé,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指不弯曲、不屈服,形容人节操刚正、意志坚强。
出自宋代刘炎《迩言》:“观仙都天柱,犹直臣之气,不挠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文中以“仙都天柱”(山峰)比喻忠臣的刚直气节,强调其坚定不移的品格。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原文,可查看相关来源。
《不挠不折》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屈服,坚持不懈。
该词的拆分部首是“一”和“手”,总共有12个笔画。
《不挠不折》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齐策五》中的一句话:“吾军神勇,忍久畏之,不挠不折。”该词后来演变成成语,用来表达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韧不拔的精神。
繁体字为「不撓不折」。
在古代写法中,「不」字的上部分为「丆」,下部分为「一」,「撓」字的部首是「手辛」,「折」字的部首是「手斤」。
他经历了很多困难,但始终不挠不折。
组词有:坚不挠,毫不动摇,顽强不屈。
近义词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坚毅不移。
反义词有:妥协,屈服,放弃。
【别人正在浏览】